公安大学刑法学第四版笔记

发布时间:2018-01-29 19:01 分类:内部资料

第二节  犯罪的概述

考点1. 犯罪的概念   【名词解释】

我国刑法关于犯罪定义的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通常将犯罪的定义简明地表述为:犯罪是指一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事法律,依法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考点2. 犯罪的基本特征   (15法学专业考题)【简答】★★★

答:从犯罪的定义中,可以归纳出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1)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所谓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即相当的社会危害性,是指犯罪行为对法律所保护的国家、社会或个人的利益即法益的严重有害性。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基本的特征。对于这一基本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是质与量的辩证统一;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稳定与变化的辩证统一;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是侵害性与否定性的辩证统一。

(2) 刑事违法性

所谓刑事违法性,是指犯罪是违反刑法规范即触犯刑律的行为。犯罪不仅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同时还必须是刑法明令规定为犯罪而予以严厉禁止的行为,同时还必须是刑法命令规定为犯罪而予以严厉禁止的行为。因此,确定某个行为是不是犯罪,不仅在实质内容上必须以相当的社会危害性为基础,而且在形式上必须以刑事法律规定为犯罪作为依据。如果一个危害社会的行为并没有被刑法规范所禁止,即使其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也不是犯罪,不能追究其刑事责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刑事违法性也是犯罪的一个基本特征。

(3) 应受刑罚惩罚性

所谓应受刑罚惩罚性,是指犯罪应当受到刑罚处罚。任何违法行为都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而对于刑事违法行为即犯罪来说,行为人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就是必须受到刑罚处罚。无论从立法还是从司法角度看,将应受刑罚惩罚性作为犯罪的基本特征之一都具有积极意义。

犯罪的上述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结合、缺一不可的。其中,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基本的特征,是其他两个特征的前提和基础;刑事违法性是严重社会危害性的法律表现;应受刑罚惩罚性是行为严重危害社会、违反刑事法律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这三个基本特征是犯罪同其他违法行为的实质区别,因而也是犯罪定义的全部结构要素。

考点3. 犯罪的分类  【名词解释】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犯罪分为许多类别:

(1) 犯罪的立法分类

危害国家安全犯罪与普通犯罪。以犯罪是否侵害国家政权、社会制度与安全为标准,可将其分为危害国家安全犯罪与普通犯罪。

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以犯罪行为人主观心理态度为标准,可将其分为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这是两类最基本的犯罪类型。

国内犯罪与国际犯罪。以犯罪行为侵犯的是国内利益还是国际利益为标准,可将犯罪分为国内犯罪与国际犯罪。

自然人犯罪与单位犯罪。以犯罪主体的属性特征为标准,可将其分为自然人犯罪与单位犯罪。

ü 自然人犯罪,是指由有自然生命的人类之独立个体所实施的犯罪,即传统意义上的由有自然生命的人所实施的犯罪。自然人犯罪包括一般主体的自然人犯罪和特殊主体的自然人犯罪。

ü 单位犯罪,即由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犯罪。

亲告罪与公诉罪。以犯罪是否告诉才处理为标准,可将其分为亲告罪与公诉罪。

ü 亲告罪,是指刑法明文规定的告诉才处理的犯罪,即以被害人或有告诉权的人直接向法院告诉作为诉讼提起的必要条件的犯罪。

ü 公诉罪,也称为非亲告罪,是指不需要被害人等告诉而由国家公诉机关直接提起诉讼的犯罪。

轻罪与重罪。以犯罪的法定刑轻重为标准,可将其分为轻罪与重罪。

ü 轻罪是指法定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

ü 重罪则是指法定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

(2) 犯罪的理论分类

自然犯与法定犯。以犯罪是否侵害最基本的社会伦理道德关系为标准,可将其分为自然犯与法定犯。

ü 自然犯,又称刑事犯,是指侵害最基本的社会伦理道德关系的传统型犯罪,如故意杀人罪、放火罪、盗窃罪、抢劫罪等。

ü 法定犯,又称行政犯,是指基于行政的目的而由国家特别规定的现代型犯罪,如颠覆国家政权罪、间谍罪、逃税罪、职务犯罪等。

身份犯与非身份犯。以犯罪主体是否必须具备特殊身份为标准,可将犯罪分为身份犯与非身份犯。

ü 身份犯,是指以特殊身份作为犯罪主体要件的犯罪,如重大飞行事故罪、刑讯逼供罪、贪污罪、受贿罪、玩忽职守罪、滥用职权罪等。

ü 非身份犯,是指不以特殊身份作为犯罪主体要件的犯罪,如放火罪、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抢夺罪、聚众斗殴罪等。

隔隙犯与非隔隙犯。以犯罪的实行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是否存在时间、空间上的间隔为标准,可将犯罪分为隔隙犯与非隔隙犯。

ü 隔隙犯,是指实行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存在时间上间隔或场所上间隔的犯罪。隔隙犯又可分为隔时犯、隔地犯和双隔犯。

ü 非隔隙犯,是指犯罪的实行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不存在时间上和场所上间隔的犯罪。

更多关于“考研资讯&考研资料”可以咨询卓越考研:

微信: 18671141712(黄老师)  13671367086 (伍老师)  zyliangmingde(梁老师)

QQ   1090122480(公安学)  2023285677(公安技术)  3387503672(其它)

电话: 13671367086(公安学)  13581988265(公安技术)

欢迎关注卓越考研北京微信公众号:zyyc08


成功学员

Successful students
  • 王庆杰中国人民大学
  • 何娟南京大学
  • 吴文聪中国政法大学
  • 李佑哲中央音乐学院
  • 王振清华大学
  • 伍厚至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