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地理考研2004年

发布时间:2016-04-01 11:04 分类:历年真题

一、名词解释:    

1.、精神文化 
  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孕育出来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这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总之,精神文化是人类的文化心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它包括人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诸形态。 
2、适度人口 
       其概念是建立在人口容量的基础上的,前者是后者的主要组成部分。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时至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而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适度人口理论于19世纪中叶以后形成并流行于四方世界,与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尤为盛行’,研究者们旨在寻求一种处于“过剩人口”和“人口补不足”状态时间的理想人口状态。 
  3、主导产业: 
     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一般而言,通过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较为广泛和密切的联系。主导产业的发展能熏陶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进而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主导产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即它的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且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的比重;他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效应强。在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或不同区域,主导产业是不一样的。   4、中心性 
是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以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5、区域空间结构 
是指各种各种经济活动在k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结构。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的一种重要结构,因为,区域经济活动是在地理时间上进行的,一方面,各种经济活动的产生需要把分散在地理空间上的相关要素组织起来,形成特定的经济过程;另一方面,各种经济活动之间需要相互联系、相互配合。 6、产品周期理论 
该理论是由弗农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主要用于解决国际投资的空间变化,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助产舱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把这些阶段与产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 7、综合经济 
   是指区内国民经济体系相对完整的经济区。它在区域和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强的经济空间组织功能。 8、环境认知体系 
   英国学者格尔德曾提出一个描写环境认知方式与内容的认知体系。格尔德认为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客观环境”和一个“行为环境”,这两个环境影响着决策和行为。来自环境的信息经由个人本身的因素、文化背景的因素和人之处理过程而形成两种认知表现,即地理物象和空间图式。 9、经济距离 
   决定各级中心地商品和服务供给范围大小的重要因子是经济距离。经济距离为用货币价值换算后的地理距离。是主要由费用、时间、劳动力3要素所决定的距离,但消费者的行为也影响到经济距离的大小。因此,交通发达程度如何对于中心地的形成与发展意义重大。 10、贫困恶性循环
由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在1953年出版的《不发达国家的资本行成问题》书中指出,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中有源于供给与需求的两个循环过程。供给方面的循环是:低收入——低储蓄能力——资本形成不足——低生产力——低收入„„。需求方面的循环是: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小——资本缺乏——低生产率——低收入——„„。不难发现,无论从供给还是从需求观察,这两个循环都是从低收入又回到低收入,不断地恶化。并且,他们在“低收入”处相连接,相互影响、强化,是经济增长滞缓,长期陷入贫困状态。 11、世界城市 
世界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这一阶段、这种形态可以概括为:一个节点两大功能三个基本功能够。一个节点,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城市是全球经济系统的中枢或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中的组织节点。两个功能,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具有控制力与影响力是世界城市的两个核心功能。三个特征,世界城市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二是具有巨大的国际果断资源流量与交易;三是全球影响力。 12、城市为序——规模法则 
城市地理学家根据地域城市人口规模组合或者城市地位而对城市进行的排列组合。这种人口规模规律或者城市地位即为为序规模法则。 二、简述题 
1、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运费与经济活动区位 
     生产与消费的空间分离是现代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尽管由于交通运输技术与手段的进步,运费在产品成本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但交通运输仍是影响经济活动空间与组织的重要因素之一。运费主要有线路运费和战场费两大部分组成,线路运行费与运输距离相关,一般可以认为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而战场费一般与运输距离无关,一起装卸、战场设施以及管理维护费有关。减少装卸等战场费和线路运行费均可以起到减少运费的作用。正是为了减少由于不必要的转运而引起的战场成本增加,著名经济学家胡佛提出了著名的端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的原理。

供给地与消费地的空间距离一般很难改变,除非改变供给地或消费地。但连接供给地和消费地的交通方式可以不同。运输方式不同,运费随之不同。 
2航空运输与经济活动区位 
 前已述及,我们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区别于传统工业经济,不仅仅是核心生产要素从资本和劳动力到知识和知识劳动力、生产、管理以及产品特征也会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从规模生产到精益生产,从集中到分散,从计划性到及时性,从刚性生产到柔性生产,从注重成本与质量控制到注重创新与适应性特别是产品特征从标准化的系列产品到智能化的个性产品,从市场周期唱的产品到市场周期短的产品;市场特征也从区域性和相对稳定到全球性和经常变动;流动形式从中介、有形市场交易到无中介、无形的电子商务;而产业特征则从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为辅资本密集型产业,到以服务也主导、制造业为辅,知识密集型产业等。以上的变化,使对于交通运输的要求也随之发生了质的变化。铁路枢纽以及港口的优势已不显得那么重要和突出,相反,机场以及高速公路交叉点的作用在日益加大。——方面产品已经从大量标准化生产转向少量个性化生产,产品重量和体积都大大减轻或减小,从前空运不能的产品或零部件也变得可能。同时为满足生产与交流的快捷性要求,机场的运货机能增强,因此机场的有无以及机场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区位选择。围绕空运行成了极具竞争能力的新的产业区位类型——机场产业区位。 2、克里斯泰勒与廖什中心地理论的差异 
第一、两种模型建立的前提条件不同。廖什的六边形市场系统模型是在人口与需求均等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克里斯泰勒只强调人口有规律地分布。
第二,在发分布过程中,克里斯泰勒的理论是根据商品消费的上限,由上而下地布局(即首先布局的是高级中心地,然后是低级中心地);与此相反,廖什的理论是按照各种商品的必要的运输距离,即商品销售的下限,由下而上构建中心地的市场系统。 
第三、克里斯泰勒的模型是以明显的等级结构系统为特征,而廖什的模型T4F等级系统。在廖什的模型中,市场区域的大小是比较连续的变化即以1,3,4,7,9,12,13„„的规律变化;而在克里斯泰勒的模型中,市场区域的大小是很不连续的,但呈等级变化,如K=3的系统,是以1,3,9,27,81,„„的规律变化。 
第四、关于中心地的等级与所供给的商品种类间的关系两者也存在着差异。在克里斯泰勒的模型中两者具有别应的关系,即同一级中心地的中心职能相同,所供给的商品的种类也相同,一般高级中心地具有低级中心地的所有职能。但在廖什的的模型中,即使是同一级的中心地所供给的商品种类也不相同,高级中心地不一定具有低级中心地的所有职能。由于两种模型对等级性的解释不同,因而导致了对中心地间的商品移动的说明也不相同。在克里斯泰勒的模型中,所有的商品都是由高级中心地流向低级中心地,绝对不会存在相反的供给,而且同一等级的中心地因为供给同样商品,所以相互之间不存在商品的移动。但在廖什的模型中,除中央大城市外,各中心地间特别是同一等级的中心地由于中心职能的专业化,相互间可以供给商品,而且低级中心地也有可能向高级中心地供给商品。廖什的模型供给和生产这两个方面,明显要比只考虑中心性商品供给的克里斯泰勒的模型更接近现实。 
第五、在克里斯泰勒的模型中,中心地的职能规模和人口规模完全相对应,具有高级职能的中心地人口规模也大;在廖什的模型中,没有明确论述中心地的规模,但从他的分析RJ得到这样的结论:中心地职能与人口并非对应,具有同一职能的中心地,人口不一定相同,中心性职能少的中心地未必比中心性职能多的中心地人口少,也就是说在廖什的模型中中心地的职能等级结构和规模等级结构未必一致。 3、旅游资源评价的主要方法    目前常用的方法有:(1)体验性评价:是指基于评价者对评价客体质量体验而作出评价的一种方法。又可分为,一般体验评价和美感质量两种。(2)技术性评价:是指对气候、海滨、温泉等一些国家已初定了相应技术标准可供参考的旅游资源各要素对于旅游者从事各种旅游活动的适宜性进行技术分析的一种方法。(3)综合性评价:即选取多项恰当的因子和开发条件,并综合考虑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对资源作较为全面的评价的一种方法。常常借助建立一个数量评价模型来进行。然而,在对旅游资源的评价中最为重要的是选取恰当的评价因子。一般而言,不同类型的资源其评价的因素是不一样的,对于人文旅游资源来说,一般至少应涉及历史性、文学性、艺术性等方面内容自然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因子一般包括资源价值、景点规模和旅游条件。 
4、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评述 
   优点:该理论是在考察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后提出的,它正确地强调了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对落后国家追赶先进国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是一种现代化理论。一些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曾经自觉地实践了罗斯托的理论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局限性:一方面,该理论是一种线性的发展理论,不具备周期理论的预见性,我们注意到,罗斯托的理论中最初只包含了5 个阶段,后来被他扩张到6个阶段,那么只要人类社会不灭亡,肯定就会存在第7个阶段,这第7个阶段是什么?有什么特征?根据罗斯托的理论我们无从知晓。所以,罗斯托的理论虽然对落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对发达国家的发展却没有多大参考价值。 
另一方面,该理论忽略了多种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可能性,实际上,小的经济体——如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完全可能以其他的路径实现现代化,或者实现跳跃性的发展。 
该理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阶段理论之一,其他的一些经济理论和现代化理论也涉及经济发展的阶段,虽然划分的方法不同,但这些理论同罗斯托的理论具有同样的局限性,即缺乏预见性,不适合作为分析产业革命的理论。
5、企业增长战略的主要方式 
     企业增长在战略上课分为一体化扩张和多样性扩张,一体化扩张又可以分为横向一体化(水平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垂直一体化)。实现这些扩张的方法包括内部发展(合并和合资等)和外部发展。内部发展是现有企业(公司)通过新股票发行或自身资金积累,而扩大现有生产规模,或建立新厂、新部门、新的子公司等;合并是指一企业获取另一企业的资源是无人抗争的过程。如果被合并的企业进行抗争,则称次过程为兼并。 6、西方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主要内涵 
        西方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又被称为基金地理学或结构主义地理分析。该研究方向的出现,主要是出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尤其是贫富差距)的加剧。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经济地理星相的形成原因。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的观点,可以从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角度来考察经济活动区位决策和空间组织问题。 一)结构分析方法 
   该研究方法在70 年代中期出现于英国地理学界 
1、区位决策研究。按照结构主义观点,企业所有决策对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均会产生重要影响。区域决策指示企业所面临的决策的一方面。区位决策论是投资理论的一部分,而投资决策又是资本积累一般理论的一部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活动地理格局已方面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影响,而另一方面也作用于社会关系的演变。 
   在区位决策上,结构主义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某些基本概念,如劳动、资本、声场方式、劳动力的资本的矛盾、剩余价值、资本积累、阶级关系、社会结构,等等。用来作为影响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个人、公司、组织的空间行为和区位选择,被放置于特定的社会、政策和经济背景和结构中来考察。换句话说,区域的政治经济关系和社会结构提供了一个的分析框架,而人(公司)的空间行为和区位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空间结构,是有其特定的生产方式,权利结构、老子关系、生产关系以及资源与财富的分配方式来决定。

(七)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在西方劳动地域分工研究中,多区位、多功能公司内的生产关系研究成果颇得新意。如果把公司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其控制作用的总公司。第二层次为管理机构;第三层次为管理单位。早期阶段三个层次位于同一区位。在劳动地域分工上,这些区域成为某种农业区(如产相区)、矿业去、或为某类工业区如钢铁工业、造船工业等、区域特点为,资本拥有和控制均在该区域内;区内具有不同的阶级,社会群体忽然职业结构;根据部门特点,当地社会反映了社会阶级结构的一部分(如农民集聚区、工人集聚区)。如果把社会生产作为一个整体不同区域(如棉花加工区、煤城、制造业城镇)一起不通的产业活动,在劳动地域分工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随着技术发展和组织结构的变化,公司内部不同层次的空间分离成为可能,还对社会关系的空间组织生产重要影响。由于区域条件不同,一些区域可能在空间分离中成为公司总部和一些管理机构的集中地。这些区域通常为住处和交通发达的首都(首府)、大都市和商业和金融中心。在劳动地域分工中和生产系统的在组织上,这些区域处于空置地位。生茶关系的空间格局中,这种控制地位的反映也很明显。但是,这种在生产的空间结构中中起周欣地位的区域,也可以分为不同层次。其中有一些为全球性中心,有一些为国家中心、区域中心或地方中心。 三、论述题 
1、论述西方人文地理学对人地关系理论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环境决定论

1、代表人物 
(1)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 :气候与民族品德。 
(2)法国政治哲学家孟德斯鸠:气候与民族、政治、宗教等社会现象。 (3)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地理环境与社会历史发展。 
(4)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等:近代环境决定论体系的构建,导源于德国的拉采尔,其所著的《人类地理学》一书认为,人和动植物一样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活动发展和分布受到地理环境的严格限制,环境以盲目的残酷性统治着人类的命运。 2、核心看点: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用自然环境的作用否定“神创论”,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过分强调环境的决定作用,而忽视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否定人地关系,否定人的能动性。 二、可能论、或然轮 1、代表人物 
(1)法国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认为:自然为人类的居住地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人们对这些条件的反应或适应则按照他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 
(2)白吕纳进一步提出:人类与自然环境有联带关系,其关系并非自然环境单方面的作用,人类对自然环境也有选择的自由和活动的余地,人可以能动的改造自然。 2、核心观点:强调人在利用地理环境过程中的选择力和建造力。 
可能论过分强调人的选择能力,地理环境只是提供可能,其对人地关系的解释不够彻底。但它承认环境对人类的影响,认为人地相关,而人是积极的因素。同时也反对环境决定社会的看点,具有朴素的辩证观点。
三、环境感知论 1、核心看点 
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循的。它是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 2、评价 
(1)通过研究人类的环境感知和空间行为,可透彻地了解和检验人地之间的关系。用人类的行为感知过程把人类和环境关联起来,克服了传统人地关系研究中只把人类活动加以理性化、概括化、且只注重人类活动和环境后果的倾向。 
(2)通过人与环境间的知觉、认知、激励及行为和行为方式、行为原动力、决策与反馈等方面的研究,并融渗透心理因素,将地理学对行为的人的思考推向深层次领域,从而为人地之间的协调或调控提供了又一支撑体系。 四、文化决定论 1、核心观点 
文化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每一种文化特征水平都对应于特定的人地关系。 2、评价 
(1)文化决定论的片面性:虽然文化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但人类在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化面前并不是束手无策和俯首听命的。在面临新的人地问题时,人们总是从传统习惯和文化习惯之外去寻找解决办法,从而不断创造新的文化。 
(2)文化对人们的行为规范是有条件的,当人们在生存线上挣扎而加速生存环境衰竭的时候,文化价值观也丢失了它的支配作用。 五、和谐论 
1、核心观点:人地关系应当“和谐”。 
和谐论作为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模式和人地关系优化的目标,具有泛科学化的意义。对地理学来说,最重要的仍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构建富有实际地理内涵的人地关系理论。 2、你认为我国可以划分为几个文化区,阐述其理由。
结合地理景观的风貌,人们的衣食住行、风土人情、艺术风格、欣赏情趣等特色与风味,按照历史发展过程、文化传统和现今状况,我们可将中华文化区划分为以下十七个文化区:东北文化区、燕赵文化区、黄土高原文化区、中原文化区、齐鲁文化区、淮河流域文化区、巴蜀文化区、荆湘文化区、鄱阳文化区、吴越文化区、闽台文化区、岭南文化区、云贵高原文化区、内蒙古文化区、北疆文化区、南疆文化区和青藏高原文化区。 
3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实例,论述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中的集聚和扩散机制

 

成功学员

Successful students
  • 王庆杰中国人民大学
  • 何娟南京大学
  • 吴文聪中国政法大学
  • 李佑哲中央音乐学院
  • 王振清华大学
  • 伍厚至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