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地理考研2003年

发布时间:2016-04-01 11:04 分类:历年真题

一、名词解释

1、文化景观:  
   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文化景观是文化的一面镜子,既包括景观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景观构成的总体。

2、景观决定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影响与以前相比,可以说是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认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人类不仅可以利用自然,而且可以按照人类愿望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于是,在人地关系中出现了一种人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观点。因为在这种人地关系中,人是通过文化在起作用,故称之为文化决定论。

3、迁移农业: 
   原始农业是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即迁移农业。现在只在热带地区还保留这种农业类型,在这个阶段,农业最大的特点是对土地进行轮种,在居住区附近用刀耕火种办法清理出一块土地后,就用工具在土地上挖出坑穴,故进根、物进行轮种,“刀耕火种”是最主要的生产方式。

4、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低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5、原料指数: 
   等于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6、可进入性: 
   现代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受制于相关活动以及内外部环境条件,能够同外界产生便捷联系的场所越来越成为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重点,能否同外界产生便捷的联系,取决于该场地的可进入性。可进入性包括地理可进入性、经济可进入性、制度可进入性和社会可进入性。
7、门槛人口: 
   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门槛人口是指被供给的人口,是人口数量的概念。

8、乘数原理: 
   乘数原理指出在经济增长中投资对于收入有扩大作用,总投资量的增加量可以带来若干倍于投资增量的总收入的增加。乘数是英语经济学家卡恩于1931年提出的一个概念,用来表示一项新投资使就业增加的总量与该项投资直接产生的就业量的比例。

9、环境认知: 
   是在环境知觉基础上人们对环境信息再现大脑后的认识。环境认知是人们对地理环境识记(记忆的开始)再现的一种形态,当人们对以前识记的地理环境再度感知的时候,觉得熟悉,仍能认识,经过进一步分析思考后能够做出知觉判断。认知不仅包括对环境信息刺激的直接反应认识过程,也包括依靠间接环境信息刺激的更一般的认识过程。

10、普雷德行为矩阵模型 
普雷德详细研究了行为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发展了美国史密斯的空间成本曲线和获利边际理论,认为许多工厂并非建立在最佳区位上,这与企业家个人行为因素,掌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有关。因此,普雷德把决策者的决策描述为某种情况下有关信息的数量与质量以及决策者处理这种信息的能力的函数,从而创立了行为矩阵模型。 11、全球经济化: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动、生产过程和服务所波及的地域不断向全世界扩展,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的过程。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科学技术、跨国公司、国家政策、金融市场等方面。

12、现代服务业: 
随着世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和一体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内部的知识和技术投入不断增加,结构更加合理。内涵日益丰富、经营方式不断创新;政府所属的服务业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不断减弱;经营日益国际化、网络化和一体化;对外直接投资成为拓展服务地狱范围的重要形式。

二、简述题 
1、简述杜能环结构形成机制 
   根据已经设定的各种假设前提,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最大为目标的合理活动,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则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因此,杜能给出的地租收入公式如下: 
            R=PQ—CQ—KtQ=(P—C—Kt)Q 
式中:R为地租收入;P为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为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Q为农产品的生产总量(等同于销售总量);K为生产地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为农产品的运费率。 
由该地租收入公式,地租收入R对某一固定农产品而言,随距离市场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当地租收入为零及以下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合理,因而零地租点成为农作物的耕作权限点。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结的曲线,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杜能对所有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农场主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团结构。 
2、比较人的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之间的差异 
(1)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传统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人的生物学的特性是通过人的遗传的基因而一代代传递下去的,不用通过学习,是先天的。而人的文化特征,不可能通过遗传传给后代,只能通过遗传传给后代,只能通过后代的学习才能获得,所以是后天的。而后天的文化学习是在该集团的文化环境中,通过日常生活或其他方式才能获得。

(2)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是横向的。生物特性遗传是父母传给子女,一个世代一个世代的传递。不是该生物种无法获得这种生物特性。同一个生物种,一世代一世代传递速度比较慢,其传递在一代代的血缘关系上是垂直的。可是文化特点的继承则是靠一个群体。在该群体中,新加入者虽然有的是通过家庭来接受该群体的文化,但更主要是在群体的共同生活中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的。这种文化的继承是该文化群体中每个个体的相互影响而共同完成的,随意彼此是横向联系,与生物特性通过世代的遗传方式不同。文化特点不仅为该群体所继承,还通过各种方式向该群体以外的文化群体传播,这种传播速度比生物特性的传递要快。 
(3)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往往是以新物种取代旧物种实现的,而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只需原文化群体接受新的文化即可实现。在生物中,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往往是以具有新的特性的物种,由于更适应环境而取代旧的特性的物种。因为生物的特性是与物种连成一体,遂导致旧的生物特性与旧的物种一起消失。文化载体的群体,可以通过放弃旧的文化,接受新的文化方式以改变其文化,从而使原群体继续存在。例如,信仰某种宗教的群体,由于某种原因改变其宗教信仰,但该群体继续存在,只是其宗教文化特点发生变化。 
(4)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不同的。在生物上,生物受环境的制约,尽管生物本身也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人类虽然也受人类社会的制约,但是人类社会是人类自己创造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创造自身社会的自觉性将会逐渐提高,这就是生物与环境和人类与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的关系根本不同之处。这也是我们通过人文地理学了解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最重要的目的及愿望。
3、分析政府行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适当、合理的政府行为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有利于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第一,政府首先作为一个消费者,政府购买本身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政府最为消费者表现在:①为维系政府管理职能的正常运转必须拥有政府用建筑物、政府办公用设备以及其他政府所需求的产品或服务;②政府为维系国家安全以及社会治安所产生的设施与装备需求;③政府对外交往行为以及对外援助所产生的需求;④政府建设与管理的为公众服务的公用基础设施(文化教育设施、公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需求;⑤政府的其它需求,例如,地震、水灾等灾害发生下的需要以及战争状态下的紧急需求等。在上述需求中,尤其是政府对基础设施投入以及军事需求对于经济活动区位的选择给予很大影响。政府常常在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来刺激市场的有效需求。而对于一般消费者市场规模尚小,一旦不成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订货对于培育新兴产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政府通过规划和政府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向某一特定区域发展。政府在对经济活动影响上除上述作为市场的作用外,其中一个重要的作用是通过制定规划以及通过对特定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来引导、调节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作为政府,不仅要有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能,也要有促进国土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职能。在促进国家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中,政府制定相应的鼓励经济活动在某一地区发展以及限制经济活动在另一地区发展的规划,并在鼓励经济活动发展的地区、率先进行基础设施的投入,这将起到促进经济活动向政府鼓励的地区发展。 
     第三,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经济活动的行为,保证自由竞争环境的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保证,政府以有利于经济活动的发展为原则,增加市场的开放度,维护市场秩序并加强管理,加强市场的法制环境建设,都将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 
     第四,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的经济政策的实施,调节经济活动的区位。经济活动区位一般是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的期待收入大于成本下所决定的,地区或场所不同,经济活动有成本上的差异,期待收入也有差异,当期待收入低于成本时,经济活动将不会在那里产生与发展。对于那些成本高、期待收入低于成本的地区,如果政府鼓励发展的这些地区,政府给予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客观上起到增加该地区期待收入的作用,当期待收入大于成本时,经济活动就可以在这地区兴起、发展。

4、简述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  公司总部对区位条件的要求包括: 
     (1)便利的交通运输   包括与公司内其他分部、子公司之间,与其他主要市场之间应有方便的交通联系,以便主要决策者与相关人员之间有良好接触,掌握公司运营脉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及时的信息获取   具有丰富信息的区位对总部决策制定起重要作用。这些信息包括市场变化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相关国家主要政治决策信息等。 
     (3)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   这些关键人员包括国家立法机构和政府有关机构的主要人员、其他大型公司首脑、金融机构(包括证券市场)的决策人员等。通过当面交流、交谈,不仅可获取信息,更为重要的是建立人际关系,可行游说之便。根据这些条件,,公司总部应趋于选择主要大都市区。 
由于R&D活动具有不同阶段,各阶段对区值的需求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R&D对区位条件要求为:①接近科研机构(如大学、科研院所等)和贸易组织,以获取市场需求信息或科技支持;②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科学家、工程师、技工)供应地,以满足研究、开发和试制生产等对劳动力的需求;③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以便及时对样本及新产品的性能、消费者偏好提供反馈意见、并引导消费。根据以上区位条件,公司的R&D区位应该趋于大都市区和科研机构集中区。

5、点轴式空间结构模式的主要内涵 

点轴式空间结构有时也称之为点轴系统,它是在双核式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区域发展的初期,虽然出现了增长极,但是也还存在其他的点,这些点也是经济活动相对集中的地方。增长极在发展过程中,将会对周围的点产生多种影响。其一,增长极需要从周围的点就近获得发展所需的资源、要素,客观的就释放了这些点所蕴藏的经济增长潜力,使它们在向增长极提供资源和要素的同时增加了经济收益。其二,增长极在并发周围市场时也给周围的点输送了发展所需求的生产资料和相应的生产技术,带去了新的信息、新的观念。这样就提高了它们的发展能力,促进了它们的发展欲望,同时,也给了它们发展的机会。其三,伴随着经济联系的增强,增长极与周围点的机会联系也会密切起来。结果,就会带动和促进这些点的发展。 
    亦增长极与周围点的交往中,必然产生越来越多的商品、人员、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的运输要求。从供需关系看,就意味着增长极与周围的点之间建立起了互补关系,为了实现它们之间的互补性,就会建设廉洁它们的各种交通线路、通讯线路、动力供给线路等。这些线路的建成,一方面更加有利于增长极和相关点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改善了沿线地区的区位条件,刺激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区域的要素和资源在继续向增长极及相关点集聚的同时,也开始向沿线地区集中;于是,沿线地区就逐渐发展成区域的经济活动密集区,成了区域发展所依托的轴线。 
轴线形成后,位于轴线上的点将因发展条件的改善而使发展加速。这时,会出现如下情况:增长极和轴线上点的规模不断增大,轴线的规模也随之扩大。它们向外进行经济和社会扩散,在新的地区与新的点之间再现。上述就是点轴形成的过程。这样,就在区域中形成了不同等级的点和轴线。它们相互连接构成了分布有序的 空间结构。
6、简要分析中国文化中心的迁移 
近代以来在我国也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文化中心的迁移:一次是在鸦片战争特别是五四以后由北京迁往上海,在1949年后,又回迁至北京;一次是1978年以后由北京迁往南方,最终形成北京、上海南北呼应、双峰对峙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经济对文化中心迁移的影响大小交错进行,在社会多元、转型化时期,经济因素影响较大,在社会完全政治化时期,政治因素影响较大。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以北京所代表的北方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也几乎一直是国家的政治中心,在一个政治至上中央集权的社会,文化附庸于权利,附庸于政治,政治中心同样是文化中心,这样一个静止、非竞争社会是无所谓地区间的文化竞争力问题的。即使南方包括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由于战乱较少、土地气候更适合于农业生产而承担着经济重心的角色,但是由于自身在一个大一统的具有超强稳固结构的社会里并不拥有产生新文化的机制和能力,所以包括广州在内的岭南和中国的其他地方一样一直处于文化边缘的地位。

三、论述题 
1、战后初期世界出现“临海型”布局趋势,七、八十年代又出现“临空型”区位类型,试从经济地理角度分析其产生的理论依据。(经济地理学第二版P54-55) 
2、你认为我国当前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加强城乡规划的监管管理。 
1、狼烟四起的“圈地运动”,导致城市近郊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农民的非农化问题比较突出。由于实行市场经济、住房体制改革、允许土地拍卖,再加上货架鼓励推进城市化等,房地产、经济开发区等一时火爆,城市的“圈地运动”一浪高过一浪。圈地还引起了农民的非农化问题。一般说来,在圈地之后,失去了土地的农民唯一的出路就是转向二三产业,由此实现农民的非农化和稳妥地推进城市化。农民难以进行二三产业生产性的投资,更谈不上让这点投资长期发挥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功能。所有这些会对城市化产生相当的负面影响并给社会稳定留下隐患。

2、体现历史文化传统的古建筑和历史遗迹遭到破坏,甚至完全消失。在建筑史上,我们常常为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异彩纷呈而倍感骄傲和自豪,可是在盲目追求“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的城市改造中,它们被无情地拆除了。它们的旧址上出现了高密度、高体重的商品房与道路。几百年、上千年营造的城市,其原有的建筑、道路、历史遗迹和文化脉络永远地消失在记起的轰鸣中。 
3、不顾区域一体化趋势,城市搞“诸侯规划”。许多城市为了相互竞争,忽视都市圈的客观存在,置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浪潮不顾,坐井观天、画地为牢,片面地从各自城市竞争角度出发,单纯地规划一个城市,导致城市的产业结构类似、雷同。 
4、还有其它一些问题。如有的城市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不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盒环境污染的治理;有的城市在风景名胜区内大兴土木,超强开发,导致景区自然生态和景观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此等等,不一一列举。 
加强城乡规划的监管管理:加强公众参与,完善规划的决策、管理、监督。 要建立开放的公众参与制度,就必须有一个互动的城市规划体制,政府管理者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方式与社会各团体、市民合作,利用各种渠道将规划的全过程向公众公开,并及时得到他们的反馈,既可减少规划、建设过程中 的“寻租行为”和腐败现象,又可以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平稳有序地推动城市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规划全过程的公开化、民主化、科学化,真正实现规划行政的程序化;只有这样才能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在协调各方利益的基础上真正体现公众意志的公共利益。要实现公众参与制,完善规划的决策、管理、监督,就需要规划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民众参与城市规划全过程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公众参与的法律地位、法定渠道、参与方法以及建设性意见的采纳。强化规划设计师的素质。城市规划、建设是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统一体,不仅要求规划设计师具有先进的规划设计、方法,还需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以及综合知识、技能。规划设计师只有把规划艺术、方法与本国文化与实际结合起来,“本土化”才不会迷失于全球化中。 
3、阐述中国经济布局战略的演变过程,并对如何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差异进行论述。

1)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 
   建国以来,中国发生了两次产业区域布局战略转移。始于“三线建设”的第一次转移将经济建设转至中西部地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但投资效益并不高,影响了全国的整体发展速度。从改革开放至90年代的第二次转移将经济建设重点移至东部地区,促进了地区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扩大。

2)西部大开发战略 
自改革开放初期梯度理论引入中国继而作为国家区域政策付诸实施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形成了明显的三个梯度,其中东部发展最快,西部发展相对最慢。在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和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由于东部地区外延扩张的机会越来越少,必须依靠调整结构,提高资本和技术含量去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以往那些高速增长的格局就很难保持下去。因此,要盘或全国经济,必须发展西部。

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 
东北是我国最为典型的大经济区,对全国贡献最大,但投入十分不足。东北地区存在的困难与矛盾最为突出“东北现象”与“新东北现象”集中说明了这一点。但东北地区经济基础雄厚,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东北地区却明显落后了,东北工业发展陷入严重的困境。在这种背景下,党的十六大做出了“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继产业”和“支持粮食主产区的发展”等重大决策,得到了新一届“两会”代表和委员们的积极响应和热烈支持,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予以充分肯定。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与振兴是涉及国家全局的大事,是改革开放和国内、国外形势发展的要求。因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省、市、自治区均以极大的热情在谋划各自的发展战略并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4)其他战略 
   国家除了实施了上面的这些战略之外还实施了其他的一些重要的经济布局战略,同样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比如化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城市,开发上海浦东,1993年以来实行的大规模开发长江沿岸地带构成“T”字型的宏观布局战略等。 
建议采取以下策略: 
1、在西部选择相对有利的区位,使一部分大中城市发展成为有相当实力的经济中心,加强其经济集聚与扩散能力,从而带动邻近地区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分析市场前景,加强西部地区特色的工农产品生产,优化结构,扩大规模,形成产业支柱; 
3、过机器的支持着重于西部的及交通、通信、大型水利与环境保护工程方面,指导方针应在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制定战略目标,避免追求一时的速度而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 
4、西部的旅游资源如雪山、草地、戈壁、沙漠、古城等具有极大的开发前景,随着人民水平的提高,可以吸引大批国内游客;随着交通与服务的完善,也可以成为国际旅游的热点。当务之急一是保护,二是制定一项长远有序的开发规划。 


成功学员

Successful students
  • 王庆杰中国人民大学
  • 何娟南京大学
  • 吴文聪中国政法大学
  • 李佑哲中央音乐学院
  • 王振清华大学
  • 伍厚至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