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总论复习题 简答题或论述题

发布时间:2016-04-05 13:04 分类:历年真题

1.简述作物的S形生长曲线,并分析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所谓S形生长进程即指作物的器官、个体或群体的大小、数量和重量随时间延长而表现出的变化曲线呈S形。S形生长进程即“慢-快-慢”的生长进程。 
主要应用:一方面,可以用S形曲线来检验作物生长发育是否正常(看它是否偏离了S形曲线的轨迹),以此作为调控作物生长的依据,采取措施使其回到正常轨迹上来。如:看生长偏弱,未达到应有的高度等,就应赶快供应肥水促进其生长速度。

另一方面,各种促进或抑制作物生长的措施,都应该在其生长发育最快速度到来之前应有。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小麦施矮壮素控制株高防倒,应该在其基部节间尚未生产时喷施,如已经进入快速生长期,基部节间已经伸长,再喷也没作用了;又如:施肥,在作物生长发育初期或末期施肥,都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反而造成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等不利影响。 
2.作物的光温特性在生产上如何应用? 
主要应用有:㈠在引种上的应用。引种时必须考虑品种的温光反应特性。北种南引,生育期变短,而南种北引,生育期变长。因此,从北方引生育期较长的品种到南方来、从南方引生育期较短的品种到北方去,相对易获得成功。最稳妥的引种:在相同纬度或温光生态条件相近的地区之间引种;引种感光性弱、感温性不敏感的品种。 
㈡在栽培上的应用。作物的品种搭配和播种期的安排,均需考虑品种的温光反应特性。比如:湖南种油菜,冬性强的要适当早播,应在9月中下旬播种;而春性品种可以晚些播种,可以迟至10月初。㈢在育种上的应用。第一点是要培育适应当地温光条件的品种;第二点是可以根据亲本的温光特性来调整播种期,以使父母本花期相遇;第三点是为了育种的需要,在本来不适合种植冬性强的作物品种的地方,可以提前对其的萌动的种子或幼苗进行春化处理,再移栽到大田里,这样就可以开花结实了。 
3.简述作物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关系。 
作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称为营养生长,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称为生殖生长。其关系如下: 
1.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没有一定的营养生长期就不会开始生殖生长;营养生长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生殖生长的优劣,最后影响产量的高低。 
2.在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期,两者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必须协调好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在养分竞争上的矛盾主要是通过控制肥水来保证营养生长处于一个适度的状态。 
3.生殖生长期的营养生长状况仍会影响产量高低。生殖生长期主要是生殖生长(如水稻抽穗后主要籽粒灌浆),但营养器官的生理过程仍在进行,并且对生殖生长仍会有很大影响。 
4.何谓源、流、库?它们在作物产量形成中的作用如何? 
“源”即生产和输出光合产物的器官,通常是指叶片,也包括角果皮、颖壳、叶鞘和茎的绿色部分。“库”是指接纳光合产物的器官,如禾本科作物的穗,油菜、大豆的角果,甘薯和马铃薯的块根或块茎等。“流”是指输导组织,主要指微管系统,最重要的是韧皮部(主要运送矿质养分、碳水化合物、有机氮化合物)。 
总的来看,源、流、库的平衡发展状况决定作物产量的高低。最理想的状况是源足、库大、流畅。对于一个个体而言,“流”的大小和通畅程度会影响到源库的大小和活性。但对于一个群体而言,“流”一般不会成为产量的主要抑制因子(倒伏或病虫害等特殊情况除外)。因此,源、库的发展及其平衡状况是影响产量的关键因素。 
可以说,作物产量不断提高的根本实质,或者说,作物产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就是作物源库关系“由不协调到协调,由协调到不协调,再由不协调到协调”的一次次循环往复的过程;或者说,作物产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就是作物源库关系由不协调到协调,再在更高层次上建立协调关系的过程。 

5.制定施肥制应遵循哪些原则? 
⑴抓住重点,统筹兼顾。⑵注重中低产田,促进平衡增产。中低产田的投肥效益比高产田高。⑶协调生物养地与人工施肥养地的关系。肥料不足时,应扩大生物养地的比例,反之可缩减。 
⑷肥料种类与运输距离的统筹安排。⑸与其它农业技术措施协调。与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制、灌溉制等协调。⑹提高施肥的经济效益。注意“报酬递减”现象。 
6.什么叫作物的生长?什么叫作物的发育?分别举例说明。并简单分析生长与发育的关系。生长和发育是作物一生中两种基本的生命现象。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质的变化,有时这种过程是可逆的。 
以叶的生长发育为例加以说明:叶的长、宽、厚、重的增加成为生长,而叶脉、气孔等组织和细胞的分化则是发育。可以说,生长是从小到大,而发育则是从无到有。 
生长与发育的关系:生长和发育是交织在一起进行的,准确的说是交替进行的:生长的累积导致发育,发育又是下一轮生长的开始。也就是说,没有生长就没有发育,没有发育就不会有进一步的生长。 
7.试分析作物光能利用率低的原因。 
1.漏光损失。作物生长初期叶面积很小,日光漏射不可避免;生产水平较低的大田,一生不封行,漏射始终存在;作物生长后期,漏光损失严重。 
2.光饱和浪费。稻麦光饱和点约为全日照的1/3~1/2。往往存在上部叶片光强超过光饱和点、而下部叶片又光照不足的现象。 
3.环境条件限制。即环境条件不适宜(温度、水分、矿质养分、CO2、病虫害等) 8.试述提高作物产量潜力的途径。 
要点:㈠遗传育种与提高光合效率。㈡提高作物群体的光能截获量。 ㈢降低呼吸消耗。㈣改善栽培环境和栽培技术。 
9.结合实际论述作物高产栽培中增强田间通风透光的理论依据。 CO2饱和点与CO2补偿点、光饱和点与光补偿点 10.简述水对作物的生理生态作用。 
a、种子萌发需要水分b、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c、水是作物的重要组成成分d、水是很多物质的溶剂e、水有较大的热容量,能缓和原生质的温度变化f、水是连接土壤-作物-大气的介质 
11.简述作物种子萌发的过程。 3个阶段:吸胀、萌动、发芽。 吸胀:即种子吸水膨胀达到饱和; 
萌动:即种子内的酶恢复活性,将淀粉、蛋白质、脂肪水解为可溶性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等,这些物质被转化为胚的结构物质,促进胚的生长,最早表现为胚根伸长,当其突破种皮露出白嫩的根尖时,表示萌动阶段完成; 
发芽:萌动之后,胚继续生长,当胚根达到种子长度、胚芽达到种子长度的一半时,即达到发芽阶段。 
13.简述粮食安全的概念与内涵。 
粮食安全即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2分)三方面的涵义:一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数量与质量,即不仅要供应足够的粮食,还要保证所供应的粮食安全、卫生,满足人们生存和健康的基本需要;(2分)二是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与长期性,即保障粮食供应在任何时候都是充足、卫生的,满足人们的长期需要;(2分)三是保障人们的购买力,即人们不仅能够买得到而且买得起其生存和健康所需的基本食品。(2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粮食安全要求大力发展农业,保障国民购买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4.试分析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途径及措施。 
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措施:确保耕地资源的战略地位;继续提高单产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尽快制定国家粮食安全法及相关法律;建立区域平衡与协调的粮食安全体系。;加强粮食主产区基地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和规范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建立粮食生产与安全供求预警体系;放开粮食市场,建立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 
15.试述农业节水的必要性,并分析农业节水的途径。

必要性:1.农业节水是构建节水型社会的需要;2.农业是耗水大户,占总耗水的70%左右,农业节水潜力大,农业节水才能真正实现全社会的节水;3.我国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占有量仅世界平均水平的1/4;4.农业节水是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需要。 
节水途径:农业节水是实在必行的,其节水途径主要在于:1.培育水分利用效率高的品种;2.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水分损失,可通过管道改造实现;3.改进灌溉技术;4.改进栽培技术,尤其是水分管理技术。 
16.简述抗旱作物(品种)应具备的特点。 
①原生质黏性和弹性大;②根系深、叶片细胞小而气孔多、叶片茸毛多或角质化程度高、输导组织发达;③生理机能上,缺水时物质分解与合成的比例改变小、光合与呼吸的比率不改变或改变很小、淀粉贮存正常、气孔不完全关闭,仍可进行光合作用。 
18.试述少免耕的优缺点,并分析其发展前景。 
优点:1.保持水土。不翻动土层,且残茬秸秆覆盖,土壤水蚀和风蚀明显减轻,减少土壤水肥蒸发。2.保持土壤结构。残茬秸秆腐烂分解后,表土层中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偏于紧密,有机质分解缓慢而持久,有助于团粒结构形成。3.争取季节,减少动力消耗。 
缺点:土壤变紧;土壤表层养分富集,下层贫化;有机肥施用困难,肥料利用率低;杂草、病虫害增加;残茬覆盖导致地温下降。 
19.如何评价污水灌溉。 
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污水灌溉问题:一方面,在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污水灌溉不失为一种节约水资源的做法,同时,污水灌溉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物产量;另一方面,污水中有毒物质较多,可能造成产品质量的下降。 
因此,应该正确处理污水灌溉问题:即在利用污水进行灌溉之前,须进行科学处理。 20.叙述杂草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危害。 
杂草的生物学特性有:1、繁殖力强,落粒性强;2、适应性强,抗逆性强;3、传播力强,传播方式多样;4、寿命长,分期分批出土;5、自然群落组成不断改变;6、拟态性。(4分) 
杂草的危害有:A、与作物争光、争水、争肥、争空间;B、一些杂草是病菌害虫的中间寄主和越冬场所。C、影响人畜健康。有些杂草种子有毒;D、增加管理用工和生产成本。(4分) 
21.简述地膜覆盖的作用。 
1.覆盖增温;2.保墒作用;3.加速土壤营养的转化和吸收,改善土壤物理状况; 4.防止雨水冲击造成土壤板结,减缓土壤侵蚀;5.有利于微生物及蚯蚓的繁殖; 6.有效防除杂草;7.降低土壤盐分的不利影响。 22.轮作增产的原因何在。 
⑴全面而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充分发挥土壤的生产潜力;(2分)⑵利于生物养地;(2分)⑶改善土性,提高肥效;(2分)⑷改善农田生物种群结构,减少病虫害;(1分) 
⑸改变农田生态田间,减少田间杂草。(1分) 23.简述作物生产上施肥的原则。 作物生产上施肥的原则主要有3点: 
1、用养结合原则。要做到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有机肥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的改善具有明显作用。(3分) 

2、需要的原则。根据作物生长所需的肥料种类、数量和时期来施肥。在营养临界期,需保证作物不缺某种养分,在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应及时施肥,这样利于提高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率。(3 
3、经济的原则。施肥存在报酬递减问题,过量施肥反而会产生的毒害作用,不仅不利于高产,而且降低品质。因此,应把握施肥的量,还应注重营养元素的合理配比,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24.简述育苗移栽的意义。 
延长作物生长期,把一年12个月当14个月用;便于苗期集中管理,利于培育壮苗; 能实行集约经营,节约种子、肥料、农药等投入;可按计划规格移栽,能保证苗全、苗壮。 25.简述农业生产的特点。 
严格的地域性、强烈的季节性、生产的连续性、生产的波动性、产品的特殊性 26.试分析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用地必然消耗地力——消耗土壤营养元素;破坏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障碍因素。 
用养结合的可能性——作物影响土壤具有双重性;土壤具有再生性;耕作制度的演变历史证明了其可能性。 
27.简述作物布局的意义。 
充分发挥作物和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解决和缓和作物争地、争肥、争水、争季节、争劳力的矛盾;利于复种和间套作安排及连作的运用。 
28.简述影响土壤耕性的因素。 
⑴土壤质地:壤土结构好,土质疏松,耕性最好,肥力也高; 
⑵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机质的物理机械特性介于粘粒与沙粒之间,有机质含量越高耕性越好;⑶土壤含水量:含水量多少影响土壤物理机械特性,因而影响土壤耕性和宜耕期。 
29.在某块玉米//大豆田中,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分别为450和120kg/667m2。两者在单作条件下产量分别为600和200kg/667m2。请通过计算判断此间作模式是否增产。并请分析间套作的效益原理。 
LER=450/600+120/200=1.35;LER>1;所以此模式增产。

间套作的效益原理:1.空间上互补,实现密植效应,实现光与CO2的高效利用;2.时间上的互补,实现时间效应,延长光合时间;3.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实现营养异质效应,充分利用土壤养分;4.生物间的互补,充分发挥边际效应、补偿效应和化感效应。 
30.假设某块农田一年内种植两季水稻,早、晚稻经济产量分别为550kg/亩和650kg/亩,试计算该田块的光能利用率,并分析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已知:当地太阳总辐射为2000J/cm2·d,1molCH2O的产热量为469kJ;1年按365天计算,1亩按667m2计算;早晚稻经济系数均按0.5计算,稻谷矿物质含量按10%计算) 
来自太阳辐射的干物质量(g/cm2·d)=(550+650)×1000/0.5×0.9/365/6670000=0.000887227 
换算成热量(J/cm2·d):0.00887277/30×469000=13.87、光能利用率(%)
=13.87/2000×100=0.6935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㈠遗传育种与提高光合效率。㈡提高作物群体的光能截获量。㈢降低呼吸消耗。㈣改善栽培环境和栽培技术;㈤提高复种指数。 
39.作物个体与群体关系如何?如何协调两者关系以促进作物高产? 
(1)作物个体和群体之间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2)通过种植密度来协调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3)通过其他技术措施(品种选择、肥料施用和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来影响群体的自动调节 
42.提高肥料利用率的主要农艺措施。

(一)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合理运筹、配方施肥、精确施肥。 
返回列表

成功学员

Successful students
  • 王庆杰中国人民大学
  • 何娟南京大学
  • 吴文聪中国政法大学
  • 李佑哲中央音乐学院
  • 王振清华大学
  • 伍厚至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