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南京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真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2016-03-27 10:03 分类:历年真题

专业课一:行政管理学

一、概念比较

1.集权制行政体制与分权制行政体制

2.程序行政责任与实体行政责任

3.行政功能测量法与行政要素评分法

4.职能监督与主管监督

5.决策修正与追踪决策

二、简答题

1.西蒙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2.巴纳德组织平衡理论的主要内容

3.行政权力的内涵

4.行政权力运行的原则

5.贯彻行政组织的职能目标原则要注意哪些问题?

6.影响行政效率的组织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7.空缺

三、论述题

1.阐述行政职能体系的影响因素

2.结合我国实际,论述如何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人事行政运行机制

一、名词解释

1.集权制行政体制与分权制行政体制

   集权制指行政组织的一切事务的决定权力集中于上级组织,下级组织处于被动受控地位,凡事都依据上级命令或秉承上级指示办理,只有执行权而无决策权的领导体制。如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和近代的党魁集权制。集权制与分权制,是按上下级领导权限的划分程度相区别的。

  分权制是指下级机关在自己管辖的权限内,能独立自主地决定问题,而上级组织不加干涉的领导体制。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给予下级充分的自主权,下级可以独立进行决策和管理。

2.程序行政责任与实体行政责任

    程序行政责任指国家公务员按照国家机关组织活动的法定程序所必须进行的工作以及没有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工作所必须承担的行政法律后果。

    实体行政责任指国家公务员的工作所必须达到的与其结果以及没有达到预期结果所必须承担的行政法律后果。

3.行政功能测量法与行政要素评分法

行政功能测量法指,主要看行政机构能否充分发挥其行政职能,能否圆满地达成行政目标。

行政要素评分法指,是对影响行政效率的各要素分别作出评定,对评定结果予以综合来测量行政效率的方法。一般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对影响行政效率的各要素进行测量评价,第二步是进行加权综合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衡量行政效率高低的标准。

4.职能监督与主管监督

所谓职能监督,是指政府各职能部门就其主管的工作在其职能范围内对其它部门实行的工作监督,它包括平行关系和上下级关系的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职能监督是以业务内容为核心的专项监督。如国家财政部就其主管的国家财政收支工作,对各部委、各地区的预算、计划、收支等工作实施的监督等。又如国家人事部就其主管的人事业务,对各部委、各地区行政编制、人事录用、人事法规执行情况等进行的监督。

所谓主管监督,是指上级主管部门对下级相应的工作部门的监督。如国务院各部委和直属机关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相应的工作部门的监督、上级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对下级地方人民政府相应的工作部门的监督等。这种监督有些属领导关系,有些属业务指导关系,其权限范围由中央和地方上下级部门之间实行领导或业务指导关系的不同而相区别。

5.决策修正与追踪决策

    决策修正,也称改正性决策。指决策实施(试验)过程中,决策者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对原有决策方案进行的修改、补充或调整。决策修正的目的是使决策方案日臻完善,更加切合实际情况,顺利地实现预期目标。决策修正与追踪决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对原有决策方案的局部补充、调整与完善;后者则是对原有决策的基本否定,且一般会涉及决策目标的根本改变。

    追踪决策是企业决策者在初始决策的基础上对已从事的活动的方向、目标、方针及方案的重新调整。在决策过程中,人们通常关注的是决策的制定和组织落实环节,对于追踪决策却抱着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追踪决策,是指在行政事实上,追踪决策直接影响到预期目标能否最终得以实现,它是科学决策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

二、简答题

1.西蒙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1>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决策理论是管理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组织就是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 组织的全部管理活动就是决策。

 

<2>决策是一个过程:情报活动,设计活动,抉择活动,审查活动.

<3>决策应采用“有限度的理性”准则或标准。经济人的“绝对的理性”准则,组织中人的行为是为实现一定目的,具有有限度理性的以任务为中心的合理地选择手段的“管理人”的行为.有限度的理性导致管理人寻求“符合要求的”或“令人满意的”措施.

<4>决策可分为定型化和非定型化决策,且决策技术不同

<5>决策和组织机构,集权与分权以及信息联系的关系。组织的划分必须以所要作出的决策类型为依据; 集权和分权不能脱离决策过程而孤立存在;直线领导和参谋人员都有决策问题;

决策前提赖以从一个组织成员传递给另一个成员的任何过程。

2.巴纳德组织平衡理论的主要内容

    巴纳德认为组织平衡是组织生存发展和管理职能之间关键,可以从组织内部平衡、组织与环境的平衡、组织动态平衡三方面考察。

    一是组织内部平衡,指组织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平衡。也是诱因与贡献的平衡,即组织提供给个人的可用满足个人需求、影响个人动机的诱因必须等于或大于个人对组织的贡献。

    二是组织与环境的平衡,也就是组织作为环境的有机体其适应环境的行为。即组织是否是环境系统的一个合理组成部分,其在系统中承担的职能及其实现职能的状况如何及组织效率如 何。要实现组织与环境的平衡主要取决于组织目标与环境状况的适应性和目标实现程度。由此看来,组织的内外平衡是统一的,诱因与贡献取得平衡,组织获得成员 较高程度的努力,有助于实现组织与外部的平衡;组织效率高、组织与环境平衡实现程度高,又可以为实现内部平衡积累资源创造条件。

    三是组织动态平衡,即组织内外所有相关因素都处在变化中,由此,不断打破旧平衡、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实现组织动态平衡,最关键的是处理稳定和变革的矛盾,这就需要有系统和权变的观念,要用全面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看待和处理企业组织发展中的问题。

3.行政权力的内涵

    一般说来,权力是根据行使者的目的去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其内容包括主体、客体、目的、作用和结果等方面。按照性质,权力可以划分为政治权力、经济权力、社会权力等等。政治权力就是某一政治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达到某种目标而在实际政治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对于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凭借这种制约能力,政治主体拥有对于社会价值的支配手段。在这里,政治主体主要指政府、政党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社会政治人物等。

    行政权力是政治权力的一种,它是国家行政机关依靠特定的强制手段,为有效执行国家意志而依据宪法原则对全社会进行管理的一种能力。行政权力的这一定义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1.行政权力的主体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2.行政权力的根本目标是通过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令和各类政策来有效地实现国家意志;

   3.行政权力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强制性地推行政令;

   4.行政权力的客体具有普遍性,是以整个社会为对象的国家权力;

   5.行政权力的性质是执行和管理性权力。

4.行政权力运行的原则

   行政权力运行的基本原则是公开透明。基本要求:

   1.行政立法和行政政策公开。①制定行政法规、规章、政策的活动应公开。②行政法规、规章应一律在政府公报或其他公开刊物上公布,行政政策除依法应当予以保密的内容以外,也应通过一定形式予以公布。

   2.行政执法行为公开。①执法行为的标准、条件公开。②执法行为的程序、手续公开。③某些涉及相对人重大权益的行政执法行为(如涉及人身权或重大财产权的行政处罚),应采取公开形式(如举行听证会)举行,允许一般公众旁听,甚至允许新闻记者采访、报道。

  3.行政裁决和行政复议行为公开。行政机关无论是实施行政裁决行为还是行政复议行为,其裁决、复议的依据、标准、程序应予以公开,让当事人事先知晓。

  4.行政信息、情报公开。新闻媒体依法对有关行政信息情报的公开发布。

5.贯彻行政组织的职能目标原则要注意哪些问题?

1.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要尽量精简。在需要的范围之外,多设一个机构、职位,等于多设一个障碍,只会降低工作效率。

2.层级与幅度要适中。本着精简与效能的原则,在机构设置中应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层次,同时相应地调整控制的幅度,使两者达到动态适应。

3.进行专业化分工。对于同一项工作,不能同时交给两个人或两个部门去做,以避免政出多门、分工过细、部门林立的弊端。

4.简化办事程序。为提高行政效率,应尽量简化办事程序,使其明确化、具体化,用最少量的时间、程序完全最大量的工作。

6.影响行政效率的组织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行政组织是行政效率的基本保障因素。组织机构设置合理,人员编制适量,行政人员结构均衡,这对提高行政效率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反之就会限制行政效率的提高。

一是行政组织机构对行政效率的影响。行政组织机构设置合理,可以减少行政环节,减少扯皮推诿现象,便于实行有效管理。组织结构过于简单,不利于按职能进行分类管理,组织结构庞杂臃肿,中间环节过多或过细,又会增加新的工作关系和工作量,因而降低行政效率。目前,我国的许多行政组织中主要是机构臃肿、层次过多,“内耗”使得领导精力分散,甚至要用大量时间和精力,专门解决部门间扯皮的事情。这一问题不解决,我国的行政效率就很难提高。

二是行政人员编制对行政效率的影响。行政人员编制与提高行政效率息息相关。从科学管理的角度说,行政人员的编制额不应当是一个常量,而只能是一个变量。一般地说,行政人员编制与行政机构的工作量成正比例关系,行政机构多,行政人员编制就多;行政工作量大,行政人员编制亦相应多一些。当行政人员超出工作量的需求,就会出现一个人的工作量由二三个人干的局面,根据苛希纳定律,这样会极大的增加了行政成本,从而降低了行政效率。当行政人员数量满足不了行政工作量的需求时,就会出现一个人干两三个人工作的局面。人的精力与能力是有限的,当一个承受的工作量超出其承受限度时,就会积压行政工作,也会降低行政效率,只有在行政人员编制指数与行政工作量的比例关系基本相适应时,才会产生明显的行政效率。

三是行政工作人员结构对于行政效率的影响。行政工作人员结构包括行政工作人员的年龄结构、职务结构、职权结构、专业结构、文化结构等。一般说,无论那种结构,都应表现为上小下大的“金字塔型”结构。但是,在我国的许多行政机关中,行政工作人员的结构却往往是“倒金字塔”型,有的部门专业知识结构也不合理,有专业知识的干部不能进入专业岗位,而那些通过各种关系占据专业岗位的人却为数不少。由于人员结构不合理,很多工作难以有效地开展。

7.空缺

三、论述题

1.阐述行政职能体系的影响因素

(一)国家的阶级本质。

    国家的阶级本质决定行政职能的性质和作用方向。国家在阶级统治与社会管理中的职责和功能。它反映国家活动的基本方向、根本任务和主要作用。国家性质是由统治阶级的阶级性质决定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它在经济上的利益和政治上的统治,就要通过国家机构来行使国家职能,维护其经济利益和政治统治。如资本主义国家职能有资本主义国家对内压迫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镇压他们的反抗和斗争,以维护资产阶级政治上、经济上的统治地位;而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是社会主义国家为实现其历史任务和现实任务而进行活动的总方向、基本方面和范围。它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进而实现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本质的集中表现。

(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行政职能体系的现实基础;为行政职能的发挥提供物质条件,为行政职能体系的发展创造了外部动力。

     行政职能体系的变化涉及两个方向:a.纵向层次的多样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生活层次的日益丰富b.横向范围的扩大化: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使得社会生活需求的多样性成为可能,使得行政职能体系在内容上不断分化和细化。

(三)一国特定的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社会和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涉及社会公众对政治生活的基本看法、价值理念以及精神气质。具有特定表现形式的政治文化,不仅成为政府组织体系的隐性制约因素,也深刻影响行政职能体系。一国特定的政治文化包括:1.传统文化意识,大一统思想。传统的政治文化将决定政府组织体系采取集权还是分权,如我国的秦朝大一统的儒家思想。2.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吏、户、礼、兵、刑、工)。习惯的政治思维将制约着行政职能体系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如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使我国具有浓厚的官本位色彩,公众对政府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具有普遍的心理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为政府行政职能发挥的单向性培育了社会土壤。3.长期形成的政治理念成为左右行政职能体系的制约性因素。如美国注重个人自由,民主意识;在日本,任务人首先是社会的动物,离开社会无所谓个人,注重对公共空间的发掘。

(四)行政主体的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

     政府行政职能实施的最终效果如何,与行政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分不开的,而主观能动性又取决于行政主体对公共行政目标的认知水平和自身管理能力的高低。

2.结合我国实际,论述如何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人事行政运行机制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经过多年努力,政府职能转变迈出重要步伐,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得到加强;政府组织机构逐步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明显改善;科学民主决策水平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稳步推进,行政监督进一步强化;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贯穿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消除体制性障碍,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要求,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做到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相协调;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立足国情与借鉴国外经验的关系;必须坚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鼓励地方结合实际改革创新;必须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做到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三、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

四、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紧紧围绕职能转变和理顺职责关系,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做好发展规划和计划、财税政策、货币政策的统筹协调,形成科学权威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整合完善行业管理体制,注重发挥行业管理部门在制定和组织实施产业政策、行业规划、国家标准等方面的作用。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根据各层级政府的职责重点,合理调整地方政府机构设置。在中央确定的限额内,需要统一设置的机构应当上下对口,其他机构因地制宜设置。调整和完善垂直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和明确权责关系。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五、加强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

 

    遵守宪法和法律是政府工作的根本原则。必须严格依法行政,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监督机制,强化责任追究,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规范行政决策行为,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工作。健全行政执法体制和程序。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和行政补偿制度。

六、做好改革的组织实施工作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各地区各部门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

    要认真组织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抓紧制定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议事协调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指导意见和方案,制定和完善国务院部门“三定”规定,及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

    要严肃纪律,严禁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干预下级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严禁突击提拔干部,严防国有资产流失。重视研究和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引导舆论,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2009专业课二:政治学原理

一、概念比较

1.罗尔斯与诺齐克

2.政治投票与政治选举

3.政治情感与政治态度

4.总统制与议会制

5.公共事务与私人事务

二、简答

1.为何要进行政治监督?

2.如何理解政治统治的法治方式?

3.政治权利的特性?

4.作为消极参与的政治冷漠可能出于哪些原因?

5.多项分进改革特征是什么?

三、论述

1.论现代政府体系中的执行权。

2.论民主政治良性运作的约束条件。

一、名词解释

1.罗尔斯与诺齐克

    罗尔斯,美国政治哲学家、伦理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哈佛大学教授,写过《正义论》、《政治自由主义》、《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万民法》等名著,是20世纪英语世界最著名的政治哲学家之一。20世纪70年代西方新自然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同时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诺齐克是美国的哲学家,也是哈佛大学的教授。诺齐克生于纽约的布鲁克林区,父亲是来自俄罗斯的犹太人企业家。他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并且成为了当代英语国家哲学界的主要人物,他对政治哲学、决策论、和知识论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最知名的著作是在1974年撰写的《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一书,当中他以自由意志主义的观点出发,反驳了约翰·罗尔斯在1971年出版的《正义论》一书。

2.政治投票与政治选举

政治投票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在选举、罢免、复议等各领域表达自己政治倾向的行为方式。因此,在不同的方面有着不同的目标和作用。在选举意义上,投票的作用在于确定特定的国家公职人员,国家政务官或其他政治组织中相当于此类的公务人员。在罢免意义上,其作用在与影响政府的存去或个别政府人员的存去,即对于政府的组成或特定政府官员投信任或者不信任票,以此表明公民对于政府的政治态度。而在复议的意义上,它在于影响国家政策,就政府某项决策投赞成或反对票,或者就国际组织提出的措施进行表决,亦称为公民公决。

政治选举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政治过程。政治选举除投票行为外,还包括政治捐助、组织选民、政治宣传及其他影响选举过程或结果的活动。政治选举的持续、定期开展对于使当选者权威地位的合法化具有重要意义。

3.政治情感与政治态度

    政治情感是政治心理构成要素之一。指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人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客体的好恶感、爱憎感、美丑感、亲疏感等心理反映的统称。

  政治态度是社会成员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及其实际形态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里反应倾向,表现为对特定政治权力、政治权利、政治制度或肯定或否定,或赞成或反对的倾向状态。与其他政治心理构成要素相比较,政治态度有着自己的特点:其一,政治态度是特殊的心理要素。它不是心里反应的本身,而是对心理反应的一种规定。政治态度是由政治认知成分、政治情感成分和政治动机成分构成的。这三种成分的不同组合和配置便构成了政治态度的不同内容。其二,它是综合性的心理要素,这就是说政治态度既不是与其它要素并列存在的,也不是在其他心里形成时形成的,而是其他心里要素形成后的心理结果。

4.总统制与议会制

   总统制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议会内阁制相对称,指由选民分别选举行政和立法机关,由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同时担任政府首脑的制度。

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是间接民主的形式。现代国家普遍实行代议制。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机关是议会,所以资本主义代议制又称议会制。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型的代议制,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实行总统制的国家,在宪法中都规定了总统的职权。与议会内阁制相比较,总统制的特点是以总统为行政首脑,行政机关从属于总统而非议会。在总统制下,总统独立于议会之外,定期由公民直接或间接选举;总统只向选民负责,不对议会负责。有些国家虽然也设总统,但总统只是国家元首,不兼任政府首脑,内阁由议会产生,只对议会负责。这种情况属于半总统制或者双首长制。

5.公共事务与私人事务

公共事务从广义上看,它可以被定义为组织的所有非商业化行为;从狭义上说,公共事务指的是组织涉及的政治活动及其与政府的关系。公共事务的主要内容包括:1.与政府的关系,包括与各级政府的关系;2.政治行动,包括加入政治行动委员会;政治教育;基层性团体活动。3.企业责任:包括社区关系;慈善活动;社会责任活动;志愿行动。4.议题管理。5.传播沟通:包括信息发布,媒介关系。6.国际事务:包括政治风险评估;监测国际社会政治发展。

返回列表

成功学员

Successful students
  • 王庆杰中国人民大学
  • 何娟南京大学
  • 吴文聪中国政法大学
  • 李佑哲中央音乐学院
  • 王振清华大学
  • 伍厚至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