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南京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真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2016-03-27 10:03 分类:历年真题

专业课一:行政管理学

一、名词比较(10*5)

1.程序行政责任与实体行政责任

2.行政消耗支出与行政转移支出

3.行政效率与行政绩效

4.跨域治理与多中心治理

5.公务员义务与公务员纪律

二、简答(10*6)

1.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2.俱乐部物品(收费物品)具有“排他性”,有些ZF现在为什么还要免费提供?

3.官僚制组织模式的基本特征

4.服务型ZF的行政职能模式

5.社会问责的常用工具

6.危机决策的特点

三、论述(20*2)

1.公共行政研究的管理主义取向

2.结合你所学的公共行政理论,对ZF购买公共服务作出评述

一、名词解释

1.程序行政责任与实体行政责任

程序行政责任指国家公务员按照国家机关组织活动的法定程序所必须进行的工作以及没有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工作所必须承担的行政法律后果。

实体行政责任指国家公务员的工作所必须达到的与其结果以及没有达到预期结果所必须承担的行政法律后果。

2.行政消耗支出与行政转移支出

     行政消耗性支出是机关事业部门用于保障日常办公、业务培训、公务活动等的开支,实行限额管理,具体包括会议费、集训费、会审费、办公设备用品费、文件资料编印费、车辆维修费、邮政电讯费、业务差旅费等开支。

     行政转移支出主要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用以补充公共物品而提供的一种无偿支出,是政府财政资金的单方面的无偿转移,体现的是非市场性的分配关系。是二级分配的一种手段。

3.行政效率与行政绩效

      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和评价行政系统的主要标准。行政绩效就是指政府行政管理活动所取得的积极效果或公共服务所产生的有益效果。行政绩效与行政效率、行政效能、行政效益相比,体现出一种更系统、科学和全面的内涵和表现能力,能够更加乡系统地表现公共管理领域中的成就和效果”。

      行政绩效与行政效率一样,讲求行政组织和人员在行政活动中所获得的各种直接的和间接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定性的和定量的行政效果向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因素之间的比串关系,力求以最少的行政消耗获得最大的行政效果。但行政绩效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通常所说的行政效率。行政效率讲求的比率关系多是针对具体的行政行为,尤其较侧重于行政内部关系,主要依靠办事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等刚性规范作为促进机制,衡量行政效率高低程度主要是通过行政后果来显示。而行政绩效涉及的主体行为既有具体的行政行为,亦有抽象的行政行为。行政绩效更注重外部的行政与杜会、行政与公民的关系。行政绩效的有效运作不仅要依靠办事制度、肉位贵任制度等刚性机制,而且还十分重视工作作风、工作态度等柔性机制。

4.跨域治理与多中心治理

     跨域治理是我国一种超越分歧、跨越领域以协同互动的地方治理新模式。跨域治理的第一个模式是在地方政府、企业、社区以及非营利组织之间建立权力共享合作伙伴关系,以发挥各治理组织的资源优势,弥补其他组织的不足。多中心治理指一群相互依赖的个体有可能将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从而能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诱惑的情况下,取得持续的共同收益。其核心就是,在私有化和国有化两个极端之间,存在其他多种可能的治理方式,并且能有效率的运行。

5.公务员的义务与公务员的纪律

       公务员义务的涵义:第一、公务员的义务以公务员的身份为前提。第二、公务员必须作出一定的行为或不得作出一定的行为,即具有作为和不作为的义务,一方面,公务员负有积极作为的义务,必须依法主动地做出某种行为,如公务员必须依法执行公务、履行职责等;另一方面,公务员负有消极的不作为的义务,不得做出某种行为,如公务员不得贪污、盗窃、行贿、受贿或者利用职权为自己和他人谋取私利等。第三、这种义务是对公务员的约束。公务员是行使公权力,执行公务的人员,对其手中掌握的权力如果不作规范加以严格限制,就可能被滥用。所以,必须严格规定公务员的义务,而且,义务具有强制性,公务员不得放弃或不履行自己的义务,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公务员纪律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指导、调整、约束、规范公务员行为的准则,是公务员的行为规范,用于保障公务员按其职责履行公务,保障行政工作的正常进行。对于有违纪行为,尚未构成犯罪的,或者虽然构成犯罪但是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的国家公务员,要给予行政处分;如果违纪行为情节轻微,经过批评教育后改正的,也可以免予行政处分。

二、简答(10*6)

1.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2004年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对依法行政提出了六项基本要求: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这六项要求对指导和规范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合法行政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

2.合理行政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要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行使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

   3.程序正当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外,应当公开,注意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与行政管理相对人存在利害关系时,应当回避。

4.高效便民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守法定时限,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5.诚实守信

行政机关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因此而受到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

6.权责统一

   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管理职责,要由法律、法规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手段。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2.俱乐部物品(收费物品)具有“排他性”,有些ZF现在为什么还要免费提供?

     在准公共物品的消费中,存在一个“拥挤点”。即当消费者的数目增加到该拥挤点之前,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是零;而达到该点之后,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开始上升;当达到容量的最大限制时,增加额外消费者的边际成本趋于无穷大。“俱乐部经济理论”对准公共物品的拥挤性进行了分析。该理论认为消费同一社区的公共物品的消费者为同一俱乐部的“成员”,其中每个成员对于该俱乐部范围内的既定数量与质量的公共物品的消费效用都是其他成员消费该公共物品的函数。帕累托最优条件要求:俱乐部的任何成员在其消费公共物品时所获得的收益必须大于或至少等于它使用其他成员所负担的边际成本总额。

    由于公共物品的特殊性,导致市场机制决定的公共物品供给量远远小于帕累托最优状态。先后出现庇古均衡、林达尔均衡、萨缪尔逊均衡和马斯格雷夫均衡等四种主要的公共物品均衡模型对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进行研究。最终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区别于私人物品的帕累托最优要求个人边际替代率等于个人边际转换率,公共物品的帕累托最优要求所有人的“公共”边际替代率总合等于边际转换率。   

     既然市场机制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是失灵的,ZF的介入就成为必要。但是ZF介入公共物品的供给,并不等于ZF生产所有的公共物品,更不等于ZF完全取代公共物品的市场。ZF对公共物品的供给,可以通过直接生产公共物品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委托私人企业的间接生产方式来实现。前者包括中央ZF直接经营、地方ZF直接经营和地方公共团体经营等三种情形,后者包括签订合同、授予经营权、经济资助、ZF参股、法律保护私人进入、社会资源服务等六种情形。    

3.官僚制组织模式的基本特征

   科层制(又称官僚制)是建立在马克斯·韦伯的组织社会学的基础上的,它体现了德国式的社会科学与美国式的工业主义的结合。按照通行的解释,官僚制指的是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也就是说,它既是一种组织结构,又是一种管理方式。韦伯设计的这种理性科层制组织具有以下的五大基本特征:

    1. 专门化。在科层制组织中,作业是根据工作类型和目的进行划分的,具有很清楚的职责范围,它科学地划分每一工作单元和强调删除那些无用的重复工作,以及考虑到职

能交叉的必要。各个成员将接受组织分配的活动任务,并按分工原则专精于自己岗位职责的工作。

    2. 等级制。在科层制组织中,拥有一大批官员,其中每个人的权威与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这些官员的职位按等级制的原则依次排列。部属必须接受主管的命令与监督,上

下级之间的职权关系严格按等级划定。

    3.规则化。在科层制组织中,组织运行,包括成员间的活动与关系都受规则限制。也就是说,每位成员都了解自己所必须履行的岗位职责及组织运作的规范。所以说,科层制组织所采取的手段能最有效地实既定的目标,领导人一时产生的错误想法或已经不再适用的程序,都不大可能危害组织的发展。

    4.非人格化。在科层制组织中,官员不得滥用其职权,个人的情绪不得影响组织的理性决策;公事与私事之间具有明确的界限;组织成员都按严格的法令和规章对待工作和业务交往,确保组织目标的实施。

    5.技术化。在科层制组织中,组织成员凭自己的专业所长、技术能力获得工作机会,享受工资报酬。组织按成员的技术资格授予其某个职位,并根据成员的工作成绩与资历条件决定其晋升与加薪与否,从而促进个人为工作尽心尽职,保证组织效率的提高。   

4.服务型ZF的行政职能模式

服务型模式全称服务型政府行政模式,是一种与后工业经济社会相适应的,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观念出发、以公共委托代理为特征的政府行政范式。对这一概念,应当把握以下几点:

(一)它是与后工业经济社会相适应的行政模式。后工业社会要求政府转变行政模式,引进服务观念,从公共服务的角度重新认识政府职能,建立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行政模式。服务型政府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二)它以公共服务的提供为中心。虽然服务型政府继承了管理型政府的遗产——公共事务,但它并非简单地继承,而是进行了重大的视角调整,即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后工业社会的公共事务。服务型政府是适应后工业社会的政府行政模式,它转变了对公共事务的观念,将提供公共服务视为政府的基本任务。

(三))它以公共委托代理为基本特征。公共委托代理是从一般委托代理中产生的,是指政府以公共服务为标的,以委托代理方式授权代理人管理的制度。在服务型政府下,政府按公共委托代理的原理,将日常公共事务的管理委托给部门,并通过绩效评价等,全面评价受托人的责任履行情况。由于这一做法使政府行政改变了过程管理模式,这就有利于克服在过程管理模式下无法克服的官僚主义、浪费难题。

(四)采用结果导向的管理模式。行政管理一旦引入公共委托代理,就必然要求政府行政采用结果导向的管理模式。结果导向的管理模式是相对于政府行政的命令一执行方式而言的。必须指出,以结果导向的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管理模式。导向指确立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公共价值观,借以引导和指引行政管理的方向。

(五)依法行政和依行政程序办事。依法行政和按行政程序办事是委托代理制下政府行政的重要特点。依法行政要求受托人在法律、行政法规的框架内行事,未经法律允许并获得政府授权,不得扩大职能、职权范围。依程序办事要求政府按委托代理原理,建立合理的办事程序,如决策程序、公文流转程序等,并严格按程序办事。

5.社会问责的常用工具

问责工具主要有六种。其中,执行报告、现场监测、财务抽查和内评估属于向上问责工具,第三方评估是横向问责工具,向下问责工具只有质疑与投诉。

(一)向上问责工具。

1.执行报告。执行报告是指社会组织将公益项目的执行情况递交给问责主体,以告知项目执行的进度、资金使用和其他信息。实际上,执行报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信息披露。

2.现场监测。现场监测是指向上问责主体对社会组织的办公场所、服务活动现场进行观察、检查和督导,了解公共服务提供情况并确保公益项目顺利执行的问责方式。

3.财务抽查。财务抽查是指问责主体随机地选取一些社会组织作为抽查对象,对其项目经费预算、账务处理、列支手续和财务日常管理等资金运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方式。这是专门针对社会组织的资金使用而开发的问责工具。

4.内评估。内评估是指在由公共服务规划者、公益创投组织者和社会组织等行动者构成的服务外包体系内,公益创投组织者对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绩效进行评价和考核的方式。

(二)横向问责工具。横向问责工具主要是指第三方评估,即由具有“利益无涉”特点的独立第三方对社会组织及其公共服务的效率、质量和影响进行评估。这种问责工具因其客观性、公正性、专业性和权威性而备受青睐。

(三)向下问责工具。质疑与投诉是指一线员工、志愿者和受益人等向下问责主体对社会组织及其公共服务的绩效、质量和影响提出质疑或向有关部门进行投诉,要求社会组织给予答复和解释的一种问责方式。一线员工和志愿者位于公共服务提供的最前线,最清楚受益人的需求,最了解公共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受益人是公共服务的体验者,最有资格评价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6.危机决策的特点

   危机决策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决策。与常规决策相比,危机决策通常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1.决策目标动态权变。危机发生之前的事前决策的主要目标是以预防为主。人们通过对组织结构的合理优化以及有效地防控监督,把危机事件尽可能消灭在萌芽状态。事前的决策主要是以常规决策和程序化决策为主。决策的问题一般都具有良好的结构,可以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充分发扬和体现民主决策。危机一旦发生,危机的决策目标就会随着危机事态的演变而变化,人们需要不断地作出调整和修正。决策的第一目标是控制危机的蔓延和事态的进一步恶化,这时决策者通常以经验和灵感决策为主。通常,在决策的过程中由于情况紧急,往往是将权威决策者的决定作为最后的决策结果。在这种决策情境下,危机往往是一次性的非例行活动,所以在决策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因时而定”、 “因地而宜”、“因事而论”,防止两种极端的出现。一种是照抄照搬以前的决策结果,产生南辕北辙的现象;另一种是有病乱投医的现象,要么在危机面前乱了手脚,要么是优柔寡断下不了决心,延迟耽误了最佳的决策时机。

    2.决策环境复杂多变。决策环境可分为组织外部环境、组织内部环境以及决策者的心理环境。组织外部环境通常指存在于组织边界之外并对组织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素(如政治、经济、人口、生态等因素)。相对常规的外界环境,危机决策的外界环境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状态的不确定性、主观认知的不确定性以及后果影响的不确定性。因此, 决策变量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随机性和未知性,要求决策者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勇于创新。

   3.决策信息严重不对称。危机决策信息具有高度的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信息的不完全、不及时以及不准确三个方面。 首先,信息不完全。危机的形成以及危饥态势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未知性和不确定性。危机信息随着危机态势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决策者不可能完全掌握危机的态势信息。另外,由于人们对危机本身机理认识的有限性,也导致了决策者对危机信息认识的不完全。决策者在作出决策之前,要对信息进行价值和时效性分析,尽可能掌握关键信息。

    4.决策步骤非程序化。决策程序是决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按决策问题的性质,可将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两种。程序化决策是指所解决的问题结构良好,可按固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非程序化决策又叫做非定型化决策或非结构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结构不良,无法用常规的程序和方法来进行。当决策缺少程序化决策特征中的某一项时,人们即可将其作为非程序化决策处理。从上面对危机决策的界定人们可以看出,危机决策是典型的非程序化决策, 没有固定的决策模式可供遵循,而且决策过程往往表现为新颖、无结构,甚至使人感到似乎没有规律可循。因此, 在进行危机决策时应该尽量简化决策步骤,抓住关键步骤和步骤中的关键环节,因势而定,靠自己的经验、洞察力和直觉, 果断地作出决定,在分析和处理非程序化决策时要大胆,要敢于创新。

三、论述(20*2)

1.公共行政研究的管理主义取向

(一)传统公共行政学中的管理主义及特征

   自从美国行政学鼻祖伍德罗·威尔逊1887年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行政学研究》一文,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第一次明确提出应该把行政管理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来进行研究,公共行政学从此就诞生了。威尔逊要求把政治与行政严格地分开,将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分开,从而规定了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取向。传统公共行政学中的管理主义大至可分为以下两个时期。

    1、管理主义导入时期

    如果说官僚制提供了公共行政的组织框架,政治-行政二分法界定了公共行政的独立领域,文官制度提供了公共行政的人事制度,那么泰勒主义则提供了公共行政的管理方法。泰勒从工人的作业行为分析入手,引进了动作分解、分式协作、作业标准化和严格管理控制等核心概念。泰勒主义追求的是效率,作业分解、标准化管理、绩效报酬等措施都是为了提高产出的效率。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被公共部门所接受和运用,是因为它与官僚制的理念相吻合。分工、分类、标准化、作业流程、绩效报酬、严格控制等理念也是传统的公共行政所追求的管理价值。科学管理在1910至1940年期间一直对公共行政起支配作用,甚至当今流行的新公共管理也在很大程度上受泰勒主义的影响。

    2、管理主义正统时期

    20世纪30年代前后,是管理主义正统地位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表有怀特、威洛比、福莱特、古立克和厄威克。

    怀特于1926年出版了《公共行政研究导论》,成为这个领域的第一本专著,第一次对公共行政学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建构。怀特提出了建立行政学的四个基本假定:第一,行政具有共性,“行政为单一之程序,无论何处所见到之重要特征,均大体相同”。第二,管理为行政学的基础,“而不宜始自法律之依据”。第三,行政管理是科学,是实践的技术。第四,行政是现代政府的核心问题,行政学的目的就是追求经济和效率。威洛比在1927年出版的《公共行政学原理》是这个领域的第二本完整的教科书。威洛比认为公共行政领域存在着某些科学原理,人们可以发现这些原理,行政官员如果学会了这些原理,就可以成为本领域的专家。福莱特研究了个人与群体及组织的关系,权力、权威、控制与协调的问题,行政领导的情境理论等比较深入的内容。古立克和厄威克对行政学的主要贡献是在他们合编的《行政科学论文》中提出了公共行政的七项基本职能,即计划(Planning)、组织(Orgnising)、用人(Staffing)、指挥(Directing)、协调(Co-ordinating)、报告(Reporting)和预算(Budgeting)。这七词的首字母组合就是“POSDCORB”,成为行政管理实践的指导。

    传统公共行政中的管理主义的特征主要有如下几点:(1)以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实证主义为其哲学基础。注重手段的效率反映了传统行政学的实用主义哲学基础;假定人们之间的实际上存在着平等,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一目标本身便是功利主义的体现;而实证主义则表现在反对无形的标准并试图用“测量来取代形而上学”。(2)去政治化,即在公共行政过程中撇开政治价值的倾向。其最重要的表现是政治行政二分法。(3)强调效率、经济、效能等价值。管理主义至始至终蕴含着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的思维定势。

    (二)新公共管理中的管理主义及其特征

    新公共管理最初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欧洲的现象,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追求行政现代化的改革实践中管理主义对韦伯官僚制理论的持续争论。在争论中,管理至上学说占据优势,它从管理学的角度批判官僚主义,推崇私营机构的管理技术,认为分权、放松规制、委托等是医治公共管理机制僵化痼疾的组织原则。以此为指导的改善公共管理的实践尝试逐渐形成一种相对一致的流派,即新公共管理,它成为指导欧洲各国行政改革的主要原则。

英国著名公共管理学家胡德将新公共管理的特征归纳为如下几点:(1)在公共部门中实施专业化管理,让公共管理者自己管理并且承担责任;(2)确立明确的目标,设定绩效测量标准并且进行严格的绩效测量;(3)特别强调产出控制,对实际成果的重视甚于对过程或程序的关注;(4)打破公共部门中的本位主义,对部门进行拆分与重组,破除单位与单位之间的藩篱;(5)在公共部门管理方法和风格的吸收和运用;强调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

2.结合你所学的公共行政理论,对ZF购买公共服务作出评述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其直接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要,同时,对于政府自身的改革和职能转变,也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改革和职能转变的关键之一,是政府要从“事无巨细全方位包办”的全能型政府,转变为主要提供最核心、最优势公共服务的有限型政府。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从一些基本的、普通的公共服务,到一些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的公共服务,如果由政府直接提供,往往比由社会组织提供成本更高。因此,政府从大量非核心、非优势的公共服务中“抽身”出来,一方面可以精兵简政,降低行政成本,遏制政府部门从公共服务中牟取利益的倾向,遏制公共服务中的腐败交易;另一方面有利于打破政府、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对大多数公共服务的垄断局面,降低社会组织(包括民营企业)从事公共服务的门槛,以此强化公共服务领域的竞争,强化政府对公共服务的监管,提高公众与公共服务生产者的谈判能力,最终有利于公共服务提高水平,改善质量,更好地满足公众的各种需求。

      一边是政府部门从大量公共服务中“抽身”出来,一边是社会组织将大量公共服务“接手”过去,这就要求在政府推动自身改革提速的同时,还要为社会组织从事公共服务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社会组织要获得合法的登记注册手续,必须先找到一个相关部门作为主管单位,并且对资金、活动场所的要求都很高,即便登记注册成功,也很难享受到税收优惠、资金资助等政策待遇。这些法律规定不但限制了社会组织的“出生”,也大大限制了社会组织的生长发育能力,包括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而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受到限制,本身又限制了他们向政府“出售”公共服务、获得政府资金支持的机会,这就反过来对他们的生长发育能力形成了更大的限制。这个问题不解决,政府改革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都难有深入推进的空间。

 

      政府越精简,政府职能越精练,政府需要购买的公共服务就越多,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机会也就越多,社会组织的用武之地也就越广阔。唯有加快政府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为社会组织“腾”出更多从事公共服务的机会,公共服务的蛋糕才能越做越大,公共服务也才能越来越好。

 

2014专业课二:政治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6*10)

1.《理想国》(柏拉图)

2.立宪君主制

3.国家元首

4.公民权利

5.政治冷漠

6.政治社会化

7.魅力型权威

8.极权主义

9.地缘政治

10.协商民主

二、论述(30*10)

1.论述多元社会背景下的合作治理

2.论述网络时代,公共舆论及其政治监督效能

3.论述在中国情境下,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政治蕴含及评价

一、名词解释

1.《理想国》(柏拉图)

    《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地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他一己以为的“正义”。在柏拉图眼中,第三阶层的人民是低下的,可以欺骗的。他赋予了统治者无上的权力,甚至统治者“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用撒谎来对付敌人或者公民”。人类追求的正义与善就是柏拉图理想国的主题,他认为国家、政治和法律要朝向真正的存在并与人的灵魂相关才有意义。在他看来,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国家最高理念的认识,即对“善”的把握,而其他人也只能把握“意见”而已。治国作为一门知识,也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它,进而有资格执政,也就是说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于国家理念的认识,知道“理想国”应该怎样组织、怎样治理。这样,所谓哲学家执政,就被柏拉图理解为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和绝对最高权力的结合。他坚信只有哲学家才可拯救城邦和人民,哲学家是理想国必然的统治者。

2.立宪君主制

    君主立宪可分为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制君主立

成功学员

Successful students
  • 王庆杰中国人民大学
  • 何娟南京大学
  • 吴文聪中国政法大学
  • 李佑哲中央音乐学院
  • 王振清华大学
  • 伍厚至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