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现代理论社会学

发布时间:2016-05-25 16:05 分类:历年真题

南京大学现代理论社会学,卓越考研特整理南京大学考研真题,为广大考生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论述】试述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内涵。2001


【论述】针对当前我国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2000

 

论述西方社会学对当代社会建设的意义。

 

 

额外

1、差序格局2007,2002:这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的用以描述中国人群体行为中人际关系模式的概念。在这种独特的格局中,“己”是中心,就像一枚投入水中的石子; 而“己”与他人形成的社会关系就像石子泛出的水的波纹一样,依亲疏程度一圈一圈往外推,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差序格局形成了“自我中心主义”,而不是个体主义。
2、失范2006:迪尔凯姆引进“失范”概念是描述社会规范不得力、不存在或互相矛盾时,在个人和社会中都会出现的混乱状态。默顿从功能主义的角度,认为失范是社会系统不平衡的产物,失范状态的出现是由于在被社会认可的目标与人们通过被社会认可的手段来达到这些目标的可能性这间存在的不一致性,因此基本上可以认为,失范就是指个体或群体因为自身或群体的原因实质上或被定义为违反了社会规范的行为。
3、生活方式2006:生活方式(Lifestyle)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与这些方式相关的方面。可以理解为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

4、再社会化2004,1997:用补偿教育或强制方式对个人实行与其原有的社会化过程不同的再教化过程。在某种情况下,青少年和成人通过再社会化,有意忘掉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重新塑造出新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是生命中具有转折意义的阶段。基本类型包括:一、主动再社会化。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自动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和参与新的社会生活。一般出现在社会急剧变动或移民生活中。二、强制再社会化。是一种社会性的强迫教化,对背离当时社会规范的人,通过特别机构在强制的条件下进行社会化。再社会化不同与继续社会化,后者在早期社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高,常在不知不觉间进行。
5、社会2002,2000:社会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味,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6、社会控制2002,1992: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泛指对一切社会行为的控制;狭义的社会控制,特指对偏离行为或越轨行为的控制。它可以协调社会运行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修正他们的运行轨道,控制他们的运行方向和运行速率,使之功能耦合、结构协调、相互配套、尽量使各社会运行系统同步运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7、突生性质2002: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整体大于构成它的所有个体之和,因为虽然社会是由个体组成,但是社会一旦形成,作为一个整体,它便具有先前的个体所不具备的突生性质。
8、“白领”阶层2000:白领阶层,与“蓝领阶层”相对,亦称“白领工人”。一般指企业中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的中上层被雇佣人员。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也包括掌握比较复杂的科学技术,依靠仪表、电钮、数据进行操作的工人。他们工作条件较好,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较高,工作时穿着整齐、衣领洁白,故称。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生产日益现代化的情况下,白领阶层的比例有提高的趋势。西方社会中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管理阶层和知识阶层的代称。白领阶层是西方现代社会中的中坚和极具实力的群体。公司职员和企业职员、事业单位职员、机关职员以及公务员等均属此列。与“白领阶层”相对的是从事较多体力劳动的工人——“蓝领阶层”,现在这些说法,成了现代社会人人皆知的流行术语。

9、社会结构2000:广义地讲,它可以指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多方面的结构状况,狭义地讲,在社会学中主要是指社会阶层结构。但是,在欧美社会理论语境中,社会结构常常还在更加抽象的层次上使用,用来指独立于有主动性的人并对人有制约的外部整体环境,经常与“能动性”对立使用。一定意义上,这种对立类似于“社会VS个人”的对立。

 

5、根据调查和推算,中国每年有二十八点七万人死于自杀,两百万人自杀未遂。自杀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数的百分之三点六,是第五位最重要的死亡原因。在十五至三十四岁人群中,自杀是第一位死因,占相应人群死亡总数的百分之十九。同时中国也是世界唯一一个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的国家,每年女性自杀率大约比男性高百分之二十五,而这一差异在农村年轻女性中更为突出。据了解,农村的自杀率是城市的三至四倍,也就是说全国有九成的自杀发生在农村。

试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上述现象的可能原因进行解释

答:根据迪尔凯姆的观点,“每一个社会群体确实都有一种集体的行动倾向,这种倾向是固有的,它是个体倾向的来源而非结果。这一倾向是由遍布整个社会的利己主义、利他主义和失范等潮流构成的。正是整个社会的这些趋势,影响到个人,引起他们诉诸自杀行为。”

迪尔凯姆将自杀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分别是利己主义自杀、利他主义自杀、失范性自杀及宿命性自杀。

调查显示十五至三十四岁人群中自杀是第一位死因,原因可能在于,处于这个年龄段的人事业心或进取心比较强,他们对人生目标有着强烈的追求,而且注重个人兴趣和利益的实现,然而这种无所限制的利己主义极可能在个人与社会发生冲突时导致人们产生严重的不满,使他们容易采取自杀的方式维护个人的尊严。这是利己主义自杀。

中国的女性自杀率要高出男性自杀率25%之多,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除了可能的文化原因之外,还与女性的生理心理因素有关。研究证明妇女忍受的压力虽然比男性强度弱但却更持久更多,中国妇女的共同特点是倾向于保守、敏感度较高。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松散,人情淡漠,家庭关系的弱化造成个人的孤立无援。如果一个妇女特别是农村妇女将家庭视为她的全部,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和关注,她就很容易遭受感情上的重创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走向自杀。

中国自杀人口显示出的另一个特征是农村自杀率比城市自杀率要高,除了上述阐释的女性自杀率较高的原因之外,整体来说,由于近代中国农村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大大高于解放前,然而由于农村教育水平落后,人们对现代不同于以往的田园生活难以适应。按迪尔凯姆对失范性自杀的定义可知,如人们生活其中的社会秩序发生紊乱而导致人们的愿望与现实相差甚远,人们也会由于严重的受挫心理而产生自杀的念头。在中国社会转型期间,农村的自杀率高于城市的自杀率,完全可以由迪尔凯姆的自杀论来解释。

 

 


 

成功学员

Successful students
  • 王庆杰中国人民大学
  • 何娟南京大学
  • 吴文聪中国政法大学
  • 李佑哲中央音乐学院
  • 王振清华大学
  • 伍厚至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