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现代理论戈夫曼

发布时间:2016-05-25 16:05 分类:历年真题

南京大学现代理论戈夫曼,卓越考研特整理南京大学考研真题,为广大考生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剧本期望1997
简述戈夫曼的拟剧分析框架。2006

【论述】试以日常观察到的事例,解说戈夫曼分析的印象管理策略。2004

 

1、剧本期望

答:戈夫曼把社会看作是一直在演出的戏剧舞台,而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生活舞台上的演员。戏剧的“剧作家”是社会体系,人们的社会行动都受到社会体系预先写好的“剧本”的限定。“剧本期望”是指社会规范对各种社会位置上的角色的限定。

2、戈夫曼的拟剧分析框架

答:= 1 \* GB3①戈夫曼将戏剧比拟引入社会学分析,运用戏剧舞台的特有意象来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他的理论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表演框架,二是印象管理策略。

= 2 \* GB3②“表演框架”是一种个人的主观状态,戈夫曼研究的目的也正在于主观现实。“框架”是内化了的现存的社会规范、准则,是一系列的惯例与共同理解,包括:“剧本期望”即指社会规范对各种社会位置上的角色的限定;剧情,即是“表演期间所显示出来的预先建立的行动模式,它在人们互相接触时表现出来,或者由人们来表演”;剧组,即在“表演某种剧情时进行合作的一些人”;表演区域即前台与后台,也即让观众看到的和限制观众看到的舞台;假面具,是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一致的前台行为模式,是一种角色面孔。

= 3 \* GB3③“印象管理”即是如何在他人心目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印象,或者说当人们观察他们时,他们应如何表现自己。印象管理策略,包括:理想化表演,是掩饰那些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不一致的行动,而表现出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相一致的行动;误解表演,即让别人产生错觉,即得到假印象的表演;神秘化表演,即当与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使别人产生的一种崇敬心理的表演;补救表演,是用来应付一些未预期的意外行动的措施。
3、试以日常观察到的事例,来解说戈夫曼分析的印象管理策略

答:戈夫曼拟剧互动理论的主题,是“印象管理”,即是如何在他人心目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印象,或说当人们观察他们的时候,他们应该如何表现自己。印象管理策略有如下几条:

= 1 \* GB3①理想化表演,即是掩饰那些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不一致的行动,而表现出一种理想化形象的成分,这是一种故意演戏。比如一些公司在招收雇员的时候往往聘一些有门路的熟人进来,但也会严格选拔几个能力较高的人,以掩盖从后门进来的能力较差的人,以显示自己公司的总体实力。

= 2 \* GB3②误解表演,即是使别人产生错觉、得到假印象的表演。此类表演一般有两种目的,一是为了获得某种利益,如一些较富裕的人往往更容易“哭穷”,一方面是避免别人向他借钱,另一方面是试图获得某种国家的或社会的经济援助;二是为了满足某种虚荣心,如一些明明很贫穷的人往往打肿脸充胖子,故意装成有钱人,是为了在别人面前炫耀时获得别人羡慕的眼光。

= 3 \* GB3③神秘化表演,即当与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时,使别人产生的一种崇敬心理的表演。这与库利分析的领导权威的特征很相似,库利认为一个人如想获得别人对他的崇敬,则他必须使自己在他人眼中是神秘的。如,有些老师就认为,老师不应跟学生打成一片,为建立自己威信,他必须跟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让学生知道,上课时应该始终认真严肃,否则学生们知道了老师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严厉,管教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 4 \* GB3④补救表演,这是为了应付一些未预期的意外行动而进行的表演,包括表演者自己对自己的预防性补救措施,局外人用以帮助表演者补救其表演的保护性措施。如,一个主持人不小心在台上跌倒,他会寻找一个避免尴尬的理由,而且这个理由往往是以开玩笑且看起来合理的方式进行,这样就会使观众认为一切都是按剧本进行的,没有任何纰漏产生。


综合:
符号互动论作为一种理论视角的特点。2008

简述过程互动论(芝加哥学派)和结构互动论(依阿华学派)的异同。2007

【论述】试述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原则与观点。2005

符号互动论有关自我的论述2010

 

1、符号互动论作为一种理论视角的特点。2008

答:= 1 \* GB3①符号互动理论是一种主观化的符号决定论。它试图解释人们用什么方式定义、理解与处理他们所处的情景,并对社会结构的形成与变化发挥作用。

= 2 \* GB3②符号互动论的核心观点是:人类创造与运用符号;人类通过识别他人使用的符号,运用符号进行自我认识,以及对情景进行理解并作出反应,发生人际之间的行动以及这些行动的稳定模式与结构,也即,人们对情境的反应,人们之间的互动,对社会结构的作用,都依赖表达共同意义的符号及其应用能力。

= 3 \* GB3③符号互动论所描绘的人是积极主动的,它以流动和过程的观点看待任何社会。符号互动论研究的单位既不是孤立的人也不是宏观的社会结构,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其重点是互动的性质和过程。这样,互动学派把一切都看作是过程,个人不再具有一成不变的人格,社会不过是互动的过程。

= 4 \* GB3④符号互动论只强调人们活动的符号方面,而不谈符号所标记的客观内容,也未研究符号如何正确反映客观内容,从而,符号互动理论只能给人一种主观主义或相当主义的指导。

= 5 \* GB3⑤符号互动论是一种形式化的微观理论,它没有解决微观向宏观的过渡。具有明显的形式化倾向,是建立在脱离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并且缺乏操作性,还过分强调自我意识与主观意识,忽视社会结构对人们之间互动过程的影响,忽视情绪因素甚至潜意识对人们活动的影响。

2、过程互动论(芝加哥学派)与结构互动论(衣阿华学派)之间的异同

答: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是布卢默,衣阿华学派代表人物是库恩。两派都可归于符号互动论,其一致核心观点在于:人类制造和使用符号,通过符号交往。通过角色领会对他们的姿态行为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形成互动。心智和自我的存在是人类互动的结果。

两者分歧观点在于:

= 1 \* GB3①对人性的解释方面:芝加哥学派更强调自我对互动关系的建构能力,而衣阿华学派则更强调自我概念和角色对互动关系的限定和规制。芝加哥学派认为,具有心智的人能将任何客体(自我)置于情境之中。虽然自我是一个很重要的客体,但不是唯一的客体,在行动之前,人们会对行动进行权衡和蓝图设计,但人们可以改变他们的情境定义和行为。衣阿华学派认为,具有心智的人能够进行情境定义,但倾向于保持人格的一直连贯性和可预见性。自我是情境定义中最重要的客体,人们能够进行权衡和蓝图设计,但其行为不过是核心自我和群体如同棱镜般散射的结果。

= 2 \* GB3②对互动本质的揭示方面:芝加哥学派强调互动中人们的情境定义和行为模式处于持续不断的变动之中;而衣阿华学派则强调人的核心自我、他人的期望和情境的规范对互动的影响和规制作用。

= 3 \* GB3③对社会组织的本质认识方面:虽然两派都认为社会组织是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但是芝加哥学派更强调人在互动过程中对社会组织的创造作用,而衣阿华学派则强调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对互动的规制作用。芝加哥学派认为,社会结构式通过行动者的彼此调试建构起来的,社会结构是行动者置于情境定义中的客体之一,随着行动者情境定义和客体的改变,适合结构相应地也会重新排列,从而要求他人重新调试。衣阿华学派认为,社会结构由具有一定期望和规范的地位网络构成。虽然符号互动创造和改变着这种结构,但是一旦这种结构产生出来,就会对互动进行规制,这样社会结构就是相对稳定的,特别是当人的核心自我渗入特定的社会网络时。

= 4 \* GB3④对社会本质的理解方面:两派都认为,社会学研究着重做出情境定义和选择行动路线的研究。芝加哥学派倡导,社会学方法从个体的内心世界看个体如何建构行动路线,强调研究者与变动不居、多种多样、往往是非决定性的情境定义和行为的影响因素相调和。研究者应该运用观察性、纪实性、非结构性的访谈技巧,以透视行动者定义的过程并考虑这些过程中的变化。在最佳状态下,理论只能对行为和互动的模式的解释提供一般性、暂时性的描述。而衣阿华学派认为,应该用可靠的工具测量符号互动过程的变量关系,理论可以提供预测行动与互动的抽象解释。

芝加哥学派和衣阿华学派的争论,其实只是确立了符号理论的两级边界,很少有符号互动论者严格遵循其中一方的立场而排斥另一方。

 

3、试述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原则与观点。

答:= 1 \* GB2⑴布卢默关于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原则有:人类具有思想的能力;思想的能力是由社会互动所塑造形成;在社会互动中,人们习得了意义与象征符号,从而得以运用人类独特的思想能力;意义与象征符号的运用使人们得以发生人类行动与互动;在行动与互动中,人们能够依据其对情境的诠释为基础,而修正或改变意义与象征符号;人们之所以能够进行上述的修正与更改,部分是因为具有与自我互动的能力,能检验他们可能的行动过程。评估其相对利弊得失,然后加以选择;交织的行动与互动模式,构成了团体与社会。

= 2 \* GB2⑵布卢默的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可归纳如下:

= 1 \* GB3①符号是社会相互作用的中介。布卢默指出,“人类的互动是由符号的使用、解释、探知另外一个人的行动的意义作为媒介。这个媒介相当于在人类行为中的刺激与反应之间插入一个解释的过程。”

= 2 \* GB3②人们通过对符号的定义与理解进行互动。“人类的交往时理解与定义的过程”。定义就是对待客体的方式;理解就是确定客体的意义。人正是通过符号与别人交际,才认识到他的同类所具有的许多意义与价值。

= 3 \* GB3③符号互动是能动的和可变的过程。客体并没有固定的意义,意义在符号互动过程中形成与变化。

= 4 \* GB3④符号互动创造、维持与变革社会组织、结构与制度。社会是由处于符号互动过程中的人类构成,群体成员的共同行动是可重复的、稳定的,它构成“文化”或“社会秩序”。然而行动者所下的定义和他们的行为经常变化,迫使他人再次进行调整,因而社会结构也总处于重新排列、重新改组的过程之中。当人们的主观定义和解释在大范围内变化时,就会使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4、符号互动论有关自我的论述

答:哈佛心理学家詹姆斯也许是第一个明确提出自我概念的学者。他认识到,人类有将自身看作客体进而发展自我感觉和关于自身态度的能力。库利提出了“镜像自我”,他认为,自我是以群体为背景,在互动中产生的。而米德对人类社会互动基本特征的理解做出了巨大的开创性贡献。米德综合了新达尔文主义、行为主义和杜威的实用主义,将相关概念组成了浑然一体的理论体系,将人类心智、社会自我、社会结构贯穿于社会互动之中。米德认为,人们具有独特的心智过程,能够用符号来表示环境中的客体,并且能悄悄预演针对这些客体可选择的行动方案,抑制不适当的行动方案,选择一种公开行动的合适路线。他称这一过程为想象性预演。

= 1 \* GB2⑴库利的“社会自我”:

库利关于社会自我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四点:社会自我是一种感觉和意识;社会自我是一种社会的事实;社会自我是一个发展过程;社会自我是一种“镜中自我”—即以其他人的看法为镜子认识自己,也就是想象自己是如何出现在他人的意识中的。

= 2 \* GB2⑵米德的自我概念:

= 1 \* GB3①自我概念包括作为主体的自我与作为客体的自我。作为客体的自我,是指人们对他人反应和定义的被动知觉,是内部化了的他人的观点、“概化了的他人”和团体的规范的总和;而作为主体的自我,是指活动着的行动者在考虑当前的需要与计划时,对情境的一种直觉的知觉与行为反应,是“非反思”的、自生的要素。= 2 \* GB3②主体我不包括对过去行为的记忆或对未来行动的预测,是个人行动发生顷刻间的反应。当一个行动完成以后,关于这一行动的记忆就转化为自我概念中客体的成分了。也就是说,主体我只是行动的顷刻之间的存在。

= 3 \* GB3③主体我与客体我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动态关系。客体我是社会提出的问题与任务,主体我则是回答。个人的外在行为一般表现客体我,也即,个人按照一定群体中的人们的共同的态度与反应模式计划自己的行动,准备作出适应他人并符合自己身份的反应。

 

成功学员

Successful students
  • 王庆杰中国人民大学
  • 何娟南京大学
  • 吴文聪中国政法大学
  • 李佑哲中央音乐学院
  • 王振清华大学
  • 伍厚至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