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社会学理论题型及答案(二)

发布时间:2016-05-25 15:05 分类:历年真题

南京大学社会学理论题型及答案(二),卓越考研特整理南京大学考研真题,为广大考生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二、韦伯:

理想类型2009,2004,感召权威2008,科层制2008,1995,理性化2007

价值中立2010
简述韦伯有关社会行动的基本类型2007
简述韦伯的理想类型概念及基本特征2002

【论述】试述科层制的内容与特征,并对其进行评价。2006

1、理想类型(2):理想类型的概念是由社会学家韦伯最先阐述的。为了简化研究程序,增进学科理性,研究者往往从研究对象中抽离出共同特征经过建构加工形成一种概念工具,以使人们对个别和特殊现象的研究能够上升到一般和普通的高度,这种概念工具就是理想类型;它是研究者思维的一种主观建构,既源于现实社会而又不等同与现实社会。它是一种理想化的典型,但并不是凭空虚构的,而是体现着某个时代社会文化现象的内在逻辑和规则。它就价值而言是中立的,并是理念性的。理想类型是我们的认识工具,通过它我们可以增加对客观事物的理解。

2、感召权威:韦伯在探讨权威的合法性问题时,认为权威可以有三种基本的理想类型:感召权威、传统权威、法理权威。感召权威是建立在某种特殊的人格品质基础上的权威,也称克里斯玛权威,在这里,克里斯玛是一种领袖人物的人格魅力,它能够激发特定的大众对某个公众人物(政治领袖或军事统帅)的忠诚或情感。具有这种人格魅力的人,常常被认为具有某种超凡脱俗的力量或品质。在不同历史时期,感召权威具有不同的形态。具有相当的革命性,也具有同样的不稳定性,是一种非常态的统治形式。

3、科层制:科层制或曰官僚制,是“法理权威运作最纯粹的类型”。作为一种组织类型,科层制的基本单位是职务或职位,这些职务或职位按照规则功能、文件以及各种强制手段组织成层级的形式,分科执掌,分层负责。科层制是理性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4、理性化:“理性”(又译合理性),主要指在社会行动以及社会形成物当中,行动者所赋予的明确、理智而又系统一贯的主观意向。而“理性化”(又译为合理化)这个概念则强调相应的过程,在韦伯眼里,理性或合理性在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一步步彰显的过程可称之为理性化,它实质上就是社会生活突出地体现为形式理性,逐渐讲求效率和可计算性,及事物运作方式和结构的可预测性,它是人们不断驱除神秘性和去人性化的过程。

(理性或合理性形式—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形式理性是一种客观的合理性,它涉及不同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判断,主要体现为手段和程序的可计算性,因此又被称为工具理性;实质理性是一种主观的合理性,它涉及不同价值之间的逻辑关系判断,主要体现为目的和后果的价值,因此又被称为价值理性。韦伯指出,只有形式理性才是伴随着西方工业社会的到来而彰显出来的。形式理性概念的提出与马克思的“抽象劳动”概念相似—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不具特殊的质,只在量上可以衡量。)

5、价值中立:价值中立的基本含义是:其一,一旦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定了研究课题,他就必须停止使用自己或他人的价值观,而遵循他所发现的资料的引导。无论研究的结果对他或对其他什么人是否有利,他都不能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作为科学家应该受科学精神的支配。其二,既然事实世界和价值世界是两回事,你就不能从实然的判断推导出应然的判断。

6、简述韦伯理想类型概念及基本特征。

答:韦伯的理想类型是使我们对个别和特殊现象的研究能够上升到一般和普遍的高度。

其基本特征是:= 1 \* GB3①理想类型是研究者思维的一种主观建构,它既源于现实社会,又不等同于现实社会。这种类型存在于人的观念而不是现实中,因此它是一种理念;它代表的某种或某类现象是接近于典型的,是一种理想化的典型,现实中的社会现象只能与之相近,不会与其完全一致。所以,韦伯说,这种精神建构不可能通过经验在现实世界的任何地方发现,它是一种乌托邦。= 2 \* GB3②理想类型尽管是一种主观建构,但并不是凭空虚构的,它是以理论结构的形式表示的一种“时代兴趣”,因此它也就体现着某个时代社会文化现象的内在逻辑额规则。= 3 \* GB3③理想类型在一定程度上是抽象的,但它并没有概括也不试图概括现实事物的所有特征,它只是为了研究的目的单向侧重概括事物的一组或某种特征。= 4 \* GB3④理想类型的概念也充分体现了韦伯对价值的看法,即理想类型就价值而言是中立的。= 5 \* GB3⑤理想类型是与社会和现代科学的特点,即理性化的过程联系在一起的。

韦伯深信,由于客观事物的无限性,我们根本不可能通过事物的现象获得对其本质的认识,只能就某些特殊事件或现象作出自己的理解和解释。因此,理想类型就是我们达至这一目的的手段,它是我们的认识工具,我们可以通过它来增进对客观事物的理解。

(理想类型的提出不仅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内在的逻辑结构,使得人们对不同社会现象的比较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它大大缓和了实证主义提倡的普遍化的思维方式和历史主义信奉的特殊化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7、韦伯有关社会行动基本类型的论述

答:= 1 \* GB2⑴在韦伯那里,社会行动被划分为四种类型:

= 1 \* GB3①目的理性的行动:这类行动“以对外部环境中的客体或他人按某种方式行动的期待为基础,并通过将这种期待作为‘条件’和‘手段’,以使行动者能够成功地理性选择自己的目的”。这类行动对目的尤其关注,其理性就表现在人们能够以通过计算和预测行动的后果为条件来实现这一目的。也即,当一项行动的目的、手段和派生的影响都被予以合理考虑的时候,这种行动就是以目的为取向的理性行动。

= 2 \* GB3②价值理性的行动:“这类社会行动可以根据行动所具有的对固有价值的自觉信仰来界定。如此它是独立于任何功利动机的,仅仅受制于伦理的、美学的和宗教的标准”。行动者从事这类行动时,其主观上常常认定行动具有无条件的排他的价值,因此不会去考虑行动的后果及是否具备完成行动的条件。行动者按照自己秉持的信念做出行动,他对从事这一行动时不计后果和条件的。

= 3 \* GB3③情感行动:“这是行动者个体的特殊情感和情绪的结果”,也“可能是对某种意外刺激的不受制约的反应”。

= 4 \* GB3④传统行动:这是“由长期形成的习惯决定的”行动。

= 2 \* GB2⑵四种行动类型中包含的理性成分是递减的,由于韦伯一生都致力于解释人的行为和整个世界的理性化过程,他对前两种社会行动的关注要远多于后两种。但韦伯也十分清楚的表示,这里的分类只是一种纯粹形式,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具体的社会行动可能是上述类型的不同结合,只不过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行动类型可能不同。

( 按照韦伯对社会行动的定义,上述后两种行动(传统的行动和情感的行动)严格说来,都不属于社会行动,因为在他们中间并不包含行动者明确的主观意义。因此,从合理性这个角度看,传统的行动和情感的行动都不属于合理的行动,只有价值合理的和目的合理的行动才属于合理的行动,也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行动。不过,从韦伯理想类型的方法论来看,传统的和情感的行动,它可以被看作是“理想类型”中的“合理”行动的“偏差”,只有在这个意义上它才获得其自身意义。而且,它们虽然总的来说表现为“不合理性”,但其中也往往包含着过渡到价值合理的或目的合理的行动的因素。韦伯还具体分析说明了以上几种行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及细微区别。他先谈到情感的行动和价值合理的行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韦伯看来,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是:无论对于前者还是后者,行动的意义不在于达到某种具体的目标或获得某种实际的效果,而主要在于行动过程之本身。两者之间的区别则在与,情感的行动并不表现为坚定的、始终如一的为实现或接近某种最高价值而努力,而往往表现为意识的、冲动性的情绪发泄。相反,价值合理的行动则强调行动的绝对立场和最高价值,并坚定不移的、有计划的把达到这种价值公设作为行动的取向。关于价值合理性与目的合理性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纯价值合理的行动,他并不考虑通过行动来实现可以预见的结果,而仅仅处于对义务、尊严、美、宗教谕令、虔诚等等的信仰。反之,目的合理的行动则表现为以对行动的目的、手段和结果的思考作为取向,不断的对各种可能的目的、与实现目的的相应手段、措施以及行动的结果进行理智上的权衡。由此可以看出,价值合理的行动与目的合理的行动往往处于复杂多样的联系之中。然而,韦伯认为,尽管如此,两者的区别还是明显的。因为从目的合理性的角度看,价值合理性永远总是不合理的。而且,他越是把行动的目的上升为某种永恒的绝对价值,越是不反思行动的结果,它便越是远离目的的合理性。可见,两者的区别在于,在目的合理的行动那里,目标是可变的,同时,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对有效手段的选择上。而价值合理性则总是使行动向着某种绝对的、永恒不变的目标。总之,在韦伯看来,现实中的社会行动是极为复杂的,很少只表现为某种单一的形式,而往往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形式的混合。所以说,现实中的行动只是近似的与上述四种纯粹类型相符。他同时指出,任何分类法都不能穷尽现实中的社会行动。)

8、科层制的内容与特征,并评价。(论述)

答:= 1 \* GB2⑴科层制或曰官僚制是“法理权威运作最纯粹的类型”。作为一种组织类型,科层制的基本单位是职务或职位,这些职务或职位按照规则、功能、文件以及各种强制手段组织成层级的形式,分科执掌、分层负责。

= 2 \* GB2⑵科层制的建立,可以使得在组织管理领域实行专业化和分工,并按照无个性的公务原则运作,实现管理者与“管理手段的分离”。韦伯论述的科层制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类型,它具有一些基本特点:

它是由受规则制约的行政功能的持续组织化组成的;每一个职务都有一特定的职权范围,这个特定的职务担负着一整套行使各种功能的职责,执行这种功能的权威,以及做这些工作所必需的强制手段;各种职务组成一个层级体系;职务可能具有不同的技术性资格,它要求参与者获得相应的训练;占据这些职位的职员并不占有与此相关的生产手段,他们只是被允许使用其工作所必需的那些物质条件;不容许任职者抬高自己的职位,职位只是组织的组成部分;行政活动、决策和规则是通过文本的形式来表述和记载的。

= 3 \* GB2⑶科层制的优越性:

韦伯眼中,科层制确是一个理性的社会组织结构,并且在现代社会中有日渐普遍的趋势,其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严明性和可靠性上都优于其他任何形式。

= 4 \* GB2⑷科层制的弊端:= 1 \* GB3①科层制的形式或工具理性造成了形式主义或文牍主义,即在科层制的管理运作中,占主导地位的形式化的、非人格的、普遍主义的精神等原有理性因素发挥到极致时,社会转向非理性因素,如对权限模糊的事务相互推诿、在将社会交往原则从特殊主义的人本性转向普遍主义的事本性的同时,产生对人的公事公办的冷漠态度等。= 2 \* GB3②科层制的形式或工具理性造成了对人性的漠视和对个人自由的抹煞。韦伯注意到,当现代社会为了追求效率而将科层组织推进到人类的一切活动领域时,实际上给自己建造了一个既无处不在又无法逃逸的“铁笼”,这一“铁笼”无视人性及其需要,对个人自由造成了致命的威胁。

= 5 \* GB2⑸因此在韦伯眼中,现代西方社会正在面临一个巨大的悖论:在这里,人类社会要想获得任何物质方面的进步和扩张,都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而这个代价即是与个人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天然不容的科层制“铁笼”的不断扩张。

(默顿“反功能”对科层制的评价:也即某些事物发生功能性失调的社会后果—科层组织的专门化,有利于个人才能的更好发挥,有利于组织对环境的更有效反应;然而,科层组织按照一成不变的规则仪式主义办事,官员们逐渐把遵守规则看作是目的本身,这样就好丧失对新情况灵活的反应能力,就可能发生专横,就会使组织实现主要目标的进程受到损害。

齐美尔语:社会组织的高度专门化使单个的人变得更加孤立和原子化。在相当程度上,个人是被他加入的组织视为某种物而吸收进去 ,他是它实现自己的目的而利用的工具。这样的科层组织中,个性是多余的,自发的行为和自然的情感是不必要的,一切都是由严格的规章制度决定好了的。“未来的铁笼”将把个人禁锢在社会功能之中,在那里客观世界的完美实现将以人的心灵的衰退为代价。)

9、比较迪尔凯姆与韦伯对现代社会的诊断。

答:一、涂尔干关于现代性的分析

1.现代性的起源。

涂尔干认为现代性的起源是以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为标志的。在涂尔干看来,现代性是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过渡的过程。他根据社会各部分之间结合的方式和紧密程度把社会划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涂尔干将出现在不发达和古代社会的那种团结称为机械团结,建立在个人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基础之上,建立在个人分化和社会异质性基础之上的团结称为有机团结.这种关联的社会出现在现代发达社会。

2.涂尔干关于现代

性的基本观点。

涂尔干关于现代性的态度我们可以从他的著作中去寻找。在《自杀论》中,涂尔干指出了现代社会自杀率高度增长这一事实。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认为现代社会是自杀率增加的原因。相反,他在探讨自杀率上升的真正原因时,把自杀当作一种社会事实,用另外一种社会事来进行解释。迪尔凯姆花了大量篇幅否定的自杀率上升是出于个体原因,然后再从社会结构进行解释。在《自杀论》的最后部分,涂尔干提出了什么样的团体才是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问题?他否定了宗教团体,政治团体和家庭,能起这种作用的只有个人分化的职业团体。涂尔干把解决社会混乱的重任寄托于由社会分工所导致的职业团体之上,足以显示出他对有机团

结社会的喜爱,对现代性的向往。

 

成功学员

Successful students
  • 王庆杰中国人民大学
  • 何娟南京大学
  • 吴文聪中国政法大学
  • 李佑哲中央音乐学院
  • 王振清华大学
  • 伍厚至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