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电-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发布时间:2016-01-19 09:01 分类:学科介绍

华电的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怎么样呢?各专业分别主要是研究什么的呢?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呢?小方向又是怎么分的呢? 

一、院系简介

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华北电力大学贯彻落实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构建“以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新兴能源学科为重点,以文理学科为支撑”的“大电力”学科特色办学体系而成立的年轻学院。学院下设“核工程与核技术”和“核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两个本科专业,其中,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于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并于2008年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成为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核反应堆工程专业于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学院拥有“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授与权,“核电与动力工程”二级学科博士授与权。

学院组建了由一批专家、教授及中青年学术骨干组成的核科学与工程领域学术队伍,专职教师博士比例为100%,其中50%具有国外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学习工作经历。教师专业方向齐全,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具备国际化、工程化优势。

学院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中国电力投资集团、法国格勒诺布尔理工大学等多家单位签署了核电人才联合培养协议,近年来为国家核电领域培养、培训专业技术人才1000多名。学院拥有核电厂主控室仿真机实验室、核电厂核辐射虚拟现实实验室、核反应堆高性能计算实验室、核辐射测量与防护实验室、压水堆核电厂模型实验室、核反应堆热工水力学实验室、华北电力大学-FREESCALE联合核电子学实验室等,2013年获得“非能动核能安全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称号,为学生提供更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平台。学院积极开展核领域的科学研究,现已主持或参与了包括“大型先进压水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项国家级核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科研项目。学院与国内主要的核电企业及研究设计单位等建立了密切的科研合作关系,在核能行业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目前,核能科学与工程学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核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发展将采取超常规发展模式,高起点、高标准,融合核工程、动力、电气三位于一体,走研究型、国际化发展道路,致力于打造特色鲜明的中国品牌核工程学科。

 

二、博士招生专业介绍

1、0807Z2 核电与动力工程

研究领域:

本专业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研究领域:

1)核电厂关键设备在恶劣工况下的完整性评价,提高安全与经济性的新型核电设备和装置的研制,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及核电设备寿命管理,核电厂高温金属材料力学、腐蚀等性能研究与寿命预测,材料辐照改性、电子元器件辐射加固、材料辐照损伤行为研究等,先进核燃料及金属结构材料的性能研究;

2)先进核反应堆核热耦合,自然循环机理研究,反应堆严重事故下热工水力特性研究,堆芯与安全壳内的热分层与温度振荡,先进核反应堆堆芯热工设计,核电厂火灾分析,设计基准事故与严重事故分析,概率论事故分析(PSA);

3)先进核反应堆物理数值计算方法研究及程序开发,先进核装置屏蔽设计、计算方法研究与软件开发,核数据库开发,先进核能系统研究,核电厂虚拟现实和辐射场可视化技术;

4)核电厂数字化仪控系统可靠性评价方法及故障诊断技术,核电厂仿真技术及先进控制策略在核电厂中的应用,新型反应堆传感器和核电厂仪表,核电子学技术,脉冲射线(包括中子、质子、x射线等)测量技术。

培养目标:

为满足国家对核电发展的需求以及科研院所对具有博士学位的核电高级人才的需要,本学科的培养目标不仅要满足核电站设计、建设和运行的高级人才,还要为核电与动力工程的科研、教学增加人才储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技术人才,该学科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学习、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认真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善于与人合作,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在核电与动力工程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所研究领域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向。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要求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应用该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

3、身心健康。

学习要求:

博士生的课程设置分学位课、必修环节和任选课三大类。学位课分为公共课、基础理论课、专业核心课。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修最低学分为13学分,其中学位课8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博士研究生应根据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的需要,在导师指导下选择适合的课程学习时间,在博士论文答辩前完成课程学分。

要求博士生在基础理论方面,应进一步掌握现代数学等高层次的、宽厚的基础理论,为研究方法的创新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中以研究型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以加强博士研究生的学术理论训练为主,使学生把握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主要研究方向:

(1) 核反应堆热工水力与安全:本方向在陆道纲教授、周涛教授的带领下,在超临界水堆特定条件下堆芯物理特性及其分析方法、窄矩形通道内自然循环ONB点发生机理研究、第四代反应堆的材料与基础性研究以及大尺度非能动冷却系统中混合传热的基础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

(2) 核电厂系统与设备:本方向在陆道纲教授、周涛教授的带领下,在核反应堆非能动停堆系统的研发、核反应堆流固耦合问题、设备故障诊断与寿命管理、材料辐照损伤行为研究等方面独树一帜。此外,在核电设备的高温蠕变、断裂力学分析、温度振荡与热疲劳、快堆燃料组件抗震分析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

(3) 核反应堆中子物理与屏蔽:本方向在陈义学教授的带领下,在聚变驱动次临界反应堆钍基包层新概念研究、基于遗传算法的核设施辐射屏蔽智能多目标优化设计研究以及大型压水堆核电站压力容器辐照损伤数值模拟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4)粒子物理与先进辐射探测技术:本方向在欧阳晓平教授、王志刚教授的带领下,在核辐射探测、先进探测器研制、快电子学与核电子学仪器、四夸克太若干特性研究以及应用QCD求和规则研究核物质中强子性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三、学术型硕士招生专业介绍

1、082701 核能科学与工程

研究领域:

本专业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研究领域:

1)核电厂关键设备在恶劣工况下的完整性评价,提高安全经济性的新型核电设备和装置的研制,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及核电设备寿命管理,核电厂数字化仪控系统可靠性评价方法及故障诊断技术,核电厂仿真技术及先进控制策略在核电厂中的应用,新型反应堆传感器和核电厂仪表;

2)先进核反应堆核热耦合,自然循环机理研究,反应堆严重事故下热工水力特性研究, 堆芯与安全壳内的热分层与温度振荡,先进核反应堆堆芯热工设计;

3)核电厂火灾分析,确定论事故分析研究,严重事故研究,概率论事故分析(PSA)研究;

4)核电厂高温金属材料力学、腐蚀等性能研究与寿命预测,材料辐照改性、电子元器件辐射加固以及离子注入材料辐照损伤等研究,先进核燃料及金属结构材料的性能研究。

培养目标: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技术人才,我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生)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学习、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认真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善于与人合作,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在核科学与技术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向。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要求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应用该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

学习要求:

硕士生的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可以相互交叉。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在申请答辩之前修满所要求的学分。硕士生培养可采取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培养方式。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实行2至2.5年的弹性学制。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4年。硕士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各学科专业硕士生应修满的学分数为:学位课不少于21学分,总学分应不少于31学分。

主要研究方向:

(1)核反应堆系统与设备:设备的设计与制造,是制约我国核电发展的瓶颈之一;而设备的寿命管理技术是核电厂安全与可靠运行的重要保障。国内开展核电系统与结构的研发及运行技术研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相当少,不能满足国家核电发展的需求。

本方向目前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基于磁性温度感知合金的核电站极端环境下智能保护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先进核反应堆平行板燃料组件流固耦合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先进安全评价方法研究”,2009年度日本文部科学省NREP核科技人员交流合作计划(Nuclear Researcher Exchange Program)的派出研究项目“核电厂仪控系统概论安全评价”、2010年度NREP的派出研究项目“核电厂数字化仪控系统概论安全分析”。在核反应堆非能动停堆系统的研发、核反应堆流固耦合问题、设备故障诊断与寿命管理方面独树一帜。此外,在核电设备的高温蠕变、断裂力学分析、温度振荡与热疲劳、快堆燃料组件抗震分析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

(2)核反应堆热工水力学:反应堆热工水力学在核反应堆工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研究核反应堆及其回路系统中的冷却剂流动特性、热量传输特性和燃料元件传热,具有的很强的工程性。研究主要包括反应堆稳态工况下的传热计算和水力计算,反应堆稳态设计原理和反应堆热工瞬态设计。

本方向目前承担了国家973项目“超临界水堆核热耦合的研究”,主持了国家自然基金“窄矩形通道内自然循环ONB点发生机理研究”,主持了北京自然基金、博士点基金、武器装备预研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

(3)核电厂安全分析:在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显的今天,核电作为一种清洁的替代能源,是解决能源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纵观核电发展历史,尤其是三哩岛事故、切尔诺贝利事故以及日本地震中发生的核泄漏都以沉重的代价告诉人们,发展核电必须以保证核安全为前提。

本方向目前主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一项,承担了华北电力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压水堆核电站安全壳内火灾特性研究”,“中国实验快堆系统瞬态工况研究“等项目,在核电站非能动排出系统可靠性、核电站外部灾害分析、消氢措施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4)核反应堆材料:反应堆材料学是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反应堆材料同核电站的安全、寿命、改进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该方向承担了多项科研课题,包括有国家973课题1项“超临界水堆关键材料辐照条件下微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基础研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项目2项自,横向课题5项。学院目前具备反应堆材料实验室及大型辐照损伤模拟计算平台。

2、082704 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

研究领域:

本专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研究领域:

1)先进核反应堆物理数值计算方法研究及程序开发,先进核装置屏蔽设计、计算方法研究与软件开发,核数据库开发,先进核能系统研究,核电厂虚拟现实和辐射场可视化技术;

2)核电站辐射监测,个人剂量仪,小型安检设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事故后剂量监测;

3)核电子学技术,脉冲射线(包括中子、质子、x射线等)测量技术,辐射成像技术。

培养目标: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技术人才,我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生)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学习、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认真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善于与人合作,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在核科学与技术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向。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要求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应用该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

学习要求:

硕士生的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可以相互交叉。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在申请答辩之前修满所要求的学分。硕士生培养可采取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培养方式。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实行2至2.5年的弹性学制。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4年。硕士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各学科专业硕士生应修满的学分数为:学位课不少于21学分,总学分应不少于31学分。

主要研究方向:

(1)核反应堆物理与屏蔽:核反应堆物理与屏蔽是核电技术的核心基础之一。核反应堆物理分析是核电厂核设计的关键理论基础及手段,为核电厂安全、经济运行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核反应堆屏蔽设计分析对提高核装置的经济性、安全性、减小工作人员的辐照剂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目前,核反应堆物理与屏蔽方向的专业人才紧缺,无法满足国家核能发展的需要。

该方向承担了多项国家级重大、重点课题及相关企业委托项目,主要项目有国家大型先进压水堆重大专项子课题2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863项目子课题3项、国家科技部ITER专项课题2项目、国家973子课题1项、教育部重点科学技术项目1项等。

(2)核技术及应用:技术及应用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带电粒子加速、辐射产生机理、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辐射探测方法和辐射信息处理,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工农业生产等各个领域。核技术由于能在微观层次改变物质性质或获取物质内部的微观信息,已成为许多领域研究微观层次的重要手段。核技术的发展已为人类提供了多种类型的辐射源和辐射探测系统、各种辐射谱仪、各种核医学和工业影象系统、各种核测控系统和各种物质改性和遗传变异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本研究方向目前已有GHz量级远程实时智能核数据采集技术、嵌入式技术、快中子高分辨率能谱测量技术、n/γ分辨测量技术、微焦点源x射线低Z物质成像技术等先进的科研成果和研究生培养平台。

(3)核辐射防护:核辐射防护是核科学与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人类免受或少受电离辐射危害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其基本任务是保护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公众及其后代的健康与安全,保护环境,促进原子能事业的发展。

本学科方向目前有核辐射防护实验室,可供开展教学及科研工作。目前已承担了多项省部级项目及企业横向科研项目。



成功学员

Successful students
  • 王庆杰中国人民大学
  • 何娟南京大学
  • 吴文聪中国政法大学
  • 李佑哲中央音乐学院
  • 王振清华大学
  • 伍厚至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