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201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题二

发布时间:2016-06-01 16:06 分类:历年真题

南京大学201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题二,卓越考研特整理南京大学考研真题,为广大考生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南京大学201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题二

 

名词解释(每题5分)

1.韵味  2.隐含读者  3.汉赋四大家  4.左思风力  5.南洪北孔

6.“多余人”  7.《失乐园》  8.京派作家   9“三只报春的燕子”  10.宏大叙事

 

论述题(6选4,每题25分)

1. 文学语言在哪些方面不同于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文学语言主要使用什么策略来改变语言的表达习惯?

2.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十三所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论述《世说新语》的内容与特色,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3.接合《双城记》的艺术特点,谈谈狄更斯的创作特点

4. “五七”作家群与“知青”作家群比较

5.论述穆旦诗歌独特的艺术个性。

6.《蔡宽夫诗话》:“王荆公晚年亦喜义山诗,以为唐人之学老杜而能得其藩篱者,惟义山一人而已。”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第十二首“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年华。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评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答案:

1.韵味:本雅明1936年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指出,伴随现代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古典时期围绕在艺术作品周围的“韵味”(aura)消失了。这里的“韵味”特指一定距离之外,而又独一无二的显现,主要强调原作的本真性和权威性。

 

2.隐含读者: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它存在两个基本的、相互联系的方面:它一方面作为一种本文结构的读者角色,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构造活动的读者角色。是德国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伊瑟尔《审美过程研究》提出的重要概念。也就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以后可能出现的或应当出现的读者。

 

3.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河东赋》《校猎赋》,班固:有《两都赋》闻名天下。张衡:散体大赋以《西京赋》、《东京赋》最为有名。汉赋四大家,标志着大赋的内容、风格的成熟。

另说,司马相如,枚乘,贾谊,淮南小山。

 

4.左思风力:这是钟嵘《诗品》对左思诗歌的评价。左思的诗歌,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咏史》,借咏史抒发对现实的不满及感慨,情调高亢,笔力矫健,气势昂扬,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他诗歌创作的这种精神,即是后世所说的“左思风力”。钟氏所谓“左思风力”并非指其诗的文彩,主要就其内容而言。很显然,左思不象以前的咏史诗人那样,只在客观铺叙史事中略见自己的意旨,而是能慷慨地以古人自喻,做到了“咏史而己之情性俱见。”他的咏史诗有强烈的抒发性。再加之他恰当而变化多端地以史实作为抒怀的素材,这就使他奔放热烈的感情能多角度地自由迸发。

 

5.即清初著名洪升和孔尚任,“南洪北孔” 清代初年,剧坛出现了洪升和孔尚任两位著名的剧作家。洪升创作的剧作《长生殿》和孔尚任创作的剧作《桃花扇》代表了古典戏曲创作的两座高峰,堪称传奇剧本中的双璧,因为洪升是南方浙江钱塘人,孔尚任是北方山东曲阜人,他们也享有了“南洪北孔”的美誉。

 

6.多余人:出现在俄国文学中的一种艺术形象。沙皇专制下的农奴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很落后,优秀的知识分子受西欧启蒙思想的影响,试图有所作为,但又找不到出路,于是苦闷、彷徨、忧郁、痛苦。他们大都富有才华,不满现状,愤世嫉俗,同时又性格脆弱,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他们有时寻找刺激,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伤害自己,有时沉溺无奈的伤感情绪中不可自拔,成为社会的多余人。著名的形象有奥涅金、毕巧林等。

 

7.《失乐园》:弥尔顿的代表作。长诗取材于《圣经》,叙述人类始祖亚当和复娃受魔鬼诱惑触犯戒规,被上帝逐出乐园的故事,诗中塑造了反叛上帝、果敢坚毅的撒旦形象,诗人在这个形象身上寄托了自己的革命激情。

 

8.京派作家

以北京等北方城市为中心的京派是一批学者型的文人,也即非职业化的作家。他们一面陶醉于传统文化的精美自由博大,又置身于自由、散漫、稳定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天然地追求文学的独立与自由,既反对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而左翼作家则自觉以现代大工业产业工人代言人的身份,对封建的传统农业文明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及西方殖民主义同时展开批判,要求文学更自觉地成为以夺取政权为中心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工具。

 

9.“三只报春的燕子”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长期遭受压抑的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和“五四”新文学传统开始复苏。在此后一年半时间里,当文艺界尚未普遍地自觉摆脱文革话语时,最初隐隐展露出这种复苏迹象的是“三只报春的燕子”:白桦的剧本《曙光》以历史悲剧借古讽今,首先揭开了几十年来压在人们心底的对极左路线的仇恨;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写出了文革十年盛行的反知识反文化的政治风尚造成的现实危害;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则正面表达出对文化知识的尊重和对知识分子的赞美。

 

10.“宏大叙事”

中国现代小说的“宏大叙事”的艺术趋向,在30年代就已存在。到了50年代,作家的“时代”意识更加强烈,反映“伟大的时代”,写出“史诗”性质的作品,成为有抱负的作家的崇高责任。这在表现“现实生活”的创作中也得到体现,如柳青的《创业史》,但最主要的“实现”,是在“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中。“宏大叙事”在当代的长篇小说中,主要表现为揭示“历史本质”的目标,在结构上的宏阔时空跨度与规模,重大历史事实对艺术虚构的加入,以及英雄形象的创造和英雄主义的基调、。

 

 

1.一、日常语言、科学语言和文学语言是语言在不同生活领域中的运用。日常语言:表意功能(表情达意的手段,直接服务于交际和表达的目的);科学语言:指称功能(在确定的意义系统中,要求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的一一吻合);文学语言:自我指涉功能(不仅具有表情达意的一面,而且强调符号本身的可感知性)。二、策略:1)突出(陌生化):文学语言的功能在于最大限度地把言辞“突出”,自动化使一事件程式化(规范用语),突出则意味着对这种程式的破坏(穆卡洛夫斯基)。2)保留歧义:文学通过保留歧义性使语言能够表达罕见的、新颖的、独特的,因而也就是非公众的经验,这同科学语言系统消除歧义性的言论策略相反(保罗•利科)。3)隐喻和象征:文学语言对语境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它更强调符号本身的意义,强调语词的隐喻和象征功能,这是在保留歧义的词语组合中创造的。4)对话:语言在其他领域内的生活都具有直接性。在那里它直接服务于交际和表达的目的。而在这里它本身成为描写的对象。

 

2.《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世说新语》主要记叙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这样的描写有助于读者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我们明确的看到了所谓“魏晋清谈”的风貌。主要记叙了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士大夫的生活。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俭啬》:“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16个字,就写出了王戎的贪婪吝啬的本性。又如《雅量》记述顾雍在群僚围观下棋时,得到丧子噩耗,竟强压悲痛,“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一个细节就生动地表现出顾雍的个性。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

有的运用富于个性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如《赏誉》中王导“以尾指坐”,叫何充共坐说:“来,来,此是君从!”生动地刻画出王导对何充的器重。《世说新语》的语言简约传神,含蓄隽永。善用作比较、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世说新语》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有时用的都是口语,而意味隽永,在晋宋人文章中也颇具特色,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读,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诗词中常用的典故。例如:难兄难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除了有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笔记影响尤其之大。

  

3.《双城记》是狄更斯晚年一部杰作,它以巨大的历史内容和完整、出色的艺术描写,赢得了读者广泛的爱好,成为世界名著之一。双城”:指伦敦和巴黎。作品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说明贵族阶级的残暴,是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小说以“双城”为喻,向英国统治者敲警钟。

作品在情节安排悬念跌宕。故事展开后主要围绕医生梅尼特父女、与厄弗里蒙地叔侄、以及得伐石夫妇几个主要人物的纷繁纠纷和错综复杂的矛盾来描写。然后,又以倒插手法,把医生在狱中所写的血书公之与众,揭示故事产生的根由。这使作品在情节上曲折、委婉,富有戏剧性,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作品在人物塑造,上运用了大量对比手法,把对立的形象和画面,加以相互衬托、突出了作品仁爱精神的主题,加强了作品人文思想的倾向。作品在风格上,改变了狄更斯早期创作的诙谐、幽默,活泼的特色,代之以冷峻、沉郁。语言幽默中含着睿智,讽刺中透着忧愤,常常结合夸张手法和人物性格的矛盾,将喜剧效果推向极致

(1)复杂严谨的情节结构:《双城记》中有五条情节线索:厄弗里蒙地侯爵家族的故事;梅尼特一家的故事;得伐石夫妇的故事;卡尔登的故事;克朗丘的故事。小说以每条情节线索为核心,形成若干个叙事单元,显得杂而有序,线索繁富而结构严谨。

(2)夸张对比的手法:在人物塑造方面,梅尼特医生的宽恕仁爱与得伐石太太的暴虐复仇形成对比;代尔那的叛逆自新与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的冥顽不化、自取灭亡构成对比等。在环境描写方面,贵族阶级的豪华侈糜的生活环境与平民阶层水深火热的生活环境构成对比等。小说又以夸张手法塑造人物,因此增强了对照反差的效果。

(3)象征寓意的手法:小说多处采用象征暗示的手法寄托某种寓意,旨在给读者以启示。如以红葡萄酒象征鲜血,进而寄寓暴力革命的血腥复仇;以“足音”象征革命风暴,以梅尼特医生和卡尔登象征人道主义最高境界;以得伐石太太象征暴力复仇等。

狄更斯与19世纪所有作家一样,其创作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热情关注现实,鞭笞社会罪恶,揭示不合理社会制度下底层人们的悲惨生存处境,并积极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倾向。人性是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狄更斯善于把人物思想性格透过社会环境,植根于人性的土壤,表现人固有的某些特质。           

 

4.“五七”作家群与“知青”作家群比较

“新时期文学”中影响最大的作家群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以王蒙、张贤亮等为代表的“五七族”作家群,另一个则是包括张承志、王安忆、史铁生、阿城以及主要的“朦胧诗人”在内的“知青作家群”。

王蒙等“五七”作家群在80年代前期所作的这些形式技巧探索,还远远称不上是一股真正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形式上的花样出新固然带来了文坛的活力,但在80年代初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却不曾超越当时普遍的时代主题的范畴--这些作品还是本着某种“主义”或“责任感”,要去解决社会、历史与政治的具体问题。不妨说,这一代“五七”作家所钟情的仅仅是一些肤浅的西方文学现代派的技巧,而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当中那种深刻全面的虚无及幻灭感却为他们所排斥,他们仍是满怀改造国家和集体的“豪情”与使命感来从事文学创作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们的技巧探索仅仅是为其作品打上了“风格化”、“个人化”的烙印。

   现在一般论新时期知青文学,都是从卢新华的《伤痕》开始,但只是到了1982年左右,“知青文学”才被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正式命名。而此时知青文学已离开伤痕文学的控诉,走向回归乡村之路。除去知青回归潮作品中所共有的新旧两岸徘徊难决的情感外,它们最为主要的共同方向是乡村民间文化色彩的发现:像张曼菱笔下的景坡山寨风情,张承志的蒙古草原文化,史铁生幽怅的陕北信天游曲调,孔捷生的海南原始森林的荒蛮。如果再联系到以后阿城的“三王”,朱晓平的“桑树坪系列”,李锐的“厚土”系列,其文化意味就更浓郁了。与汪曾祺、陆文夫等人似乎单个人的文化意味的追求不同,知青文学的回归意向,作为一种“潮”而被言说,就更多地具有了“集体行动”的意味,更能显示出新时期文学空间转移的某种程度上的整体性意味。如果不受严格的题材限制,而以作家的身份来看的话,那些知青作家年龄段的文化意味写作就更多了。如郑义的《老井》、李杭育的《最后一个鱼佬儿》等作品。

“五七”作家群的创作仍是一种意识形态写作,而知青文学则有较多的文化意味。

 

5.穆旦是40年代中国新诗派即九叶诗派的代表作家,穆旦的诗歌是一个丰富而独特的世界,在艺术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诗歌张力的构造。在诗歌中,穆旦从“丰富与丰富的痛苦”和“自我分裂”的深刻洞察中发展出一种独特的诗艺,即总是在悖论、反差与不同的因素的对撞中构架自己的诗行。形成一种“张力之美”。这种“张力之美”表现为不同类型的经验、语词和诗境的陌生化并置上,他喜欢从对立、矛盾的地方入手,通过两种互相反对的力量较量,形成诗歌曲折深入的表现力。如“告诉我们和平又必须杀戮,/而那可厌的我们先得去欢喜。/知道了‘人’不够,我们再学习/蹂躏它的方法,排成机械的阵式,/治理体力蠕动着喜爱那个一群野兽”(《出发》)。在“相反的极端”中促成诗歌想象力,在形成张力效果的同时,有效地扩展了诗歌的意义空间。

(2)用身体来思想。穆旦不是用感性形象来象征、隐喻理性思辨,而是让知性内容直接成为可感的对象。如《诗八首》中,“你我手底接触的是一片草场,/那里有它的固执,我底惊喜”。这样,理性就成为人的生理上可以触摸、可以感受的意象了。

(3)对传统诗意的反动。中国传统诗歌的诗意表现在审美理想的情景交融,均衡和谐,诗歌语言的典雅、含蓄、暗示性等。穆旦诗歌对这种传统的诗意进行了自觉地抵制,他的诗歌境界多是物化的、异质化的现代经验,大量“非诗意”辞句的使用,充满了动荡不宁的现代气息,形成一种理性的推论力量。

 

6.李商隐的诗歌内容丰富,师承极广,继承了屈原香草美人的寄托手法,阮籍旨趣遥深、难以情测的风格,杜甫的忧国伤时的精神和沉郁顿挫的诗风,韩愈的雄奇横放,李贺的幽冷奇艳,六朝诗歌的精工秾丽,以及民歌的清新流丽。

  ①构思缜密,情致深蕴。较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力避平直之语,诗中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等手法,造成一种缠绵顿挫,缜密深曲的特色。精确的对偶,工丽深细的语言,和美婉转的音律,外形特别美丽,意义往往隐晦。《锦瑟》中,诗人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田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

  ②长于用典,精工贴切,含而不露,可以使人产生更多的联想,如《安定城楼》,作者表达了自己的不得志和失落之情绪,“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诗中以这两位古人自比,显得既含蓄而又贴切。“不知腐鼠成滋味, 猜意鹓雏竞未休”借用庄子寓言告诫一些人不要妄加猜疑,从而表明自己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典故的灵活运用比直抒胸臆有更好的效果,诗人通过典故可以表达更多的思想内容,这是直抒胸臆不能所做到的。

  ③锤炼字句,工于造语。李商隐的诗语言凝练而丰富,不但注重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字,同时注重对成语典故、民谚方言的敷色加工,使诗歌语言造境新颖,蕴涵丰富。《向晚》“花情羞脉脉,柳意怅微微”中叠字的运用,创造出了声、色、情俱佳的境界。另外,李商隐的诗歌中,在后世有大量精美典雅的名句传世。如“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使干”等等。

 总之,李商隐诗秾丽而时带沉郁,摇拽而不失厚重。丰富深厚的思想内容与曲折见意的表现形式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形成“深情绵邈”、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以其意蕴的深婉、词采的精美和朦胧的美学追求,为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为古典诗歌以及后世词、曲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成功学员

Successful students
  • 王庆杰中国人民大学
  • 何娟南京大学
  • 吴文聪中国政法大学
  • 李佑哲中央音乐学院
  • 王振清华大学
  • 伍厚至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