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中国新闻理论体系研究二

发布时间:2016-06-24 17:06 分类:初试经验

第三章 新闻传播中的传受关系                                                                             


一、受众对新闻传播的参与:“全党办报,群众办报”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理论

 

一、是中国新闻工作的群众路线的体现。

1944年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首先提出全党办报的问题。1948毛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观点。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理论贯穿中国新闻史的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形成、完善。

该理论强调报刊必须依靠全党和广大群众的力量,不能只由报社的记者编辑等少数人来办,强调是新闻传播中受众的参与。

 

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继承。

马恩在办报实践中,重视联合工人和党内广大优秀分子办报。极大加强了媒体与受众的联系。列宁把报纸的成功直接与群众广泛参加联系起来。逐步奠定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群众路线的原则。

 

三、“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理论是对传播学理论的贡献。

新闻传播作为大众传播活动,强调传受之间的双向交流。随着对受众地位的重视,受众对传播活动的参与的必要性、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理论较早解释了传播理论所研究的重要规律,对传播学的理论建设有创造性贡献。

 

 

●受众参与新闻传播的意义

1.充分体现社会民主化程度。

2.增强传播针对性,使传播收到好的效果。

3.受众需求是新闻传媒赖以生存的基础。

 

●受众参与新闻传播的形式

1.作为预设对象,决定媒介的定位和方向。

2.媒介建立通讯网、来信来访制度。

3.受众参与媒介设置的话题讨论,直接进入传播。

4.受众对信息的选择、理解、接受。(体现选择性注意、理解、记忆)

 

二、对受众本位的思考:“办报为大众,办报靠大众”

 

●媒介对受众权利的尊重   /受众的权利

1.公民权利在新闻传播中的体现。人民群众是国家主人,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主人。人民言论出版自由受到宪法保障。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知情权、发言权、舆论监督权,是公民权利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2.知情权。即公民有权通过新闻传媒或其他渠道获得所需要的各种信息。

 

3.发言权。即受众通过各种途径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开展自由讨论,这是宪法赋予的公民基本权利。

 

4.舆论监督权利。公众通过新闻传媒所形成的舆论对权力部门及人员进行监督,对社会不良现象进行批评。

 

●以受众为本,进行新闻报道

1.根据受众兴趣选择报道内容。

2.从贴近受众的角度报道新闻。

3.以大众化的形式报道新闻。

 

三、传媒市场化后,新闻传播的传受关系

●媒介市场化的特点

1.市场竞争机制,使媒介确立了办报靠大众的意识,迫使媒介关注受众对信息的接收、接受情况。

2.办报为大众的意识得到强化。媒介成为社会各利益集团意见交流的平台。

3.新闻功能由单纯的强化宣传到重视多种信息的传递,传媒的信息、娱乐、休闲功能得到重视。

4.把受众看做市场

 

●如何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传受关系

1.重视接收率,更重视接受效果2.服务受众,又要发挥传媒的指导作用3.通俗化,又要防止媚俗化倾向。




第四章 新闻传播规律                                                                                     


一、传播学与新闻传播规律

●新闻传播

指新闻传播者通过新闻传播媒介,从发出新闻到受众接受新闻的延续过程。

要素:新闻传播者(传播学中的传者);新闻信息内容(传播学中的信息);新闻传播媒介;新闻传播受众;新闻传播效果。

 

●新闻传播者 特点

一、新闻信息的采集者、加工者、把关人; 

二、为受众提供媒介信息产品的 服务者;

三、始终受到多重制约:

1新闻形成过程中的制约;

2.受众接受过程中的制约;

3.媒介制约;

4.决策部门、领导部门的制约。

 

●新闻信息内容的选择依据/价值要素

1.新闻价值。2.宣传价值。3.党性原则。4.符合相关新闻法律法规、政策。

 

●新闻传播受众

指新闻传播内容的接受者,包括读者、听众、观众等。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归宿,是接受新闻信息的主体。

在反馈过程中,受众又会变成传播者,从而构成互动的传播。

 

特点:1.量大、易聚易散;2.混杂,隐蔽,又时而凸显;3变动与分化。

 

心理特征:

1.选择性心理(选择性注意、理解、记忆)。

媒介方法:增强刺激强度,表达角度,适当重复,浸润感染

2.从众心理。(传播效果好VS独立思考差)

 

●新闻传播效果

指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后,思想、感情、态度、行为等方面受到的影响和发生的变化。

从传播渠道分:1传而通;2传而不畅;3传而不通。

从接受分:1全部接受;2选择接受;3拒绝接受。

从效果状态:1显性与隐形效果;2短期和长久效果;3即时和延缓效果;4正面和负面效果。

 

 第五章 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一、 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重要性

党性是阶级性的最高表现,是阶级意志、利益、集中的体现。中共党性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最高利益。

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是中共党性在新闻事业的体现,是决定党的新闻事业的关键。

 

一、     中共新闻事业离不开党性原则的指导。党性原则理论是在无产阶级新闻实践中发展完善的,在理论上解决了党的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的性质、方向、任务、方法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坚持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一贯方针和优良传统,必须毫不动摇。

 

二、     坚持党性原则,才能坚持正确方向。党领导的新闻事业是党领导的整个事业的组成部分。只有坚持党性原则,才能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发挥党的喉舌作用。

 

三、     坚持党性原则,才能发挥新闻事业的积极作用。新闻事业的威望和影响力来自党。因此必须依靠党的领导,坚持党性原则,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四、     坚持党性原则,是现实的迫切需要。只有坚持党性,才能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和党中央保持一致,促进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形成

 

●形成

一、      马恩关于党报工作原则的思想:党报必须遵循党的纲领和策略;服从党的领导;开展党内批评是党报的任务。

二、      列宁对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继承了马恩思想,做了具体完整的论述。

三、      中共继承了列宁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思想。

 

●            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内涵

一、      (思想上)坚持马列毛邓;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      (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      (组织上)坚持服从党的领导,贯彻民主集中制,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宣传纪律、宣传方针。

 

●需要正确认识、处理的几组关系  /如何坚持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一、      坚持对党负责和 对人民负责的统一;

二、      坚持鲜明的党性和 报道的真实、客观、公证相统一;

三、      坚持党性原则和 发挥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创作性的统一;

四、      坚持党性原则和 正确实行新闻舆论监督的统一。

 

三、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的精髓

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精髓,是党性原则的核心,适用于各个历史时期。

一、      (思想上)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      (政治上)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

三、      (组织上)自觉服从党的领导,严格遵守宣传纪律。

 

四、党性原则的时代性   P180

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是发展变化的。其具体内涵随时代不同有所改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一、      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

二、      新闻事业党性原则在历史上,就是与时俱进的。

三、      新的历史时期,为党性原则与时俱进提供了历史机遇。

四、      新的历史时期,应该正确的坚持党性原则。

 


 

成功学员

Successful students
  • 王庆杰中国人民大学
  • 何娟南京大学
  • 吴文聪中国政法大学
  • 李佑哲中央音乐学院
  • 王振清华大学
  • 伍厚至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