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广播电视概论九

发布时间:2016-06-24 16:06 分类:初试经验

第十四、十五章 广播电视事业的法制化管理                                                                                                                              

第一节  广电事业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总论)

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宏观管理体制(政策性)

我国广电事业的管理体制,是新闻事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宪法》有关基本原则和党对大众传媒媒介宣传工作的指导方针而确定的。

1.管理体系/管理体制的内容。

1党委政治领导。

2政府依法管理。最高行政部门是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3行业规范协调。通过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等。

4单位自我约束。

2.管理体制的特点。1宏观性和权威性。2规范性和强制性。3时代性和稳定性。4原则性和灵活性。


二、我国广电的法规体系(法律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广电事业的管理,同样需要依赖法制来规范、调节。

涉及媒介管理的法规,以及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各部门法。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法律法规构成我国完整的广电事业法规体系。

 

第二节 广电事业管理法规的内容体系

一、广电管理的主要法规  P314图

 

二、广电法规的主要规范内容

1.新闻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如《宪法》

2保护合法权利的有关内容。如《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

3著作权保护。

4广告经营管理。《广告法》

5.对广播电视的传播内容进行规范约束。如保密、禁载、特殊事件报道、境外节目播放、规范化文字等。

6综合法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有线电视管理条例》等。

 

●《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原本章第三节)

一、提出

1997通过实行。是现行具有最高效力的广播电视管理法规。但现已出台新改革方案。

对广电台的设立,广电传输覆盖网的建设管理,广电节目制作播放,做出了较为完整、详尽的规定。加强了我国广电事业的法制化管理,促进其繁荣、健康、有序发展。

纵向上明确了适用范围,即用以规范广电事业采编、制作、播放、传输等整个过程。

横向上,不论使用何种传输方式的广播电台、电视台都受其管辖。

二、具体内容

1.确立了中国特色的广电管理体制。三位一体

2由国务院进行宏观调控。

3.规定了各级广电行政部门的职能。

4.规定了广电设施的保护条款。

5.加强节目制作、播放的管理。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禁载内容。

6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尽的义务。如服从行政管理;保护著作权;转播义务等。

三、特点  1权威性。2全面性。3针对性。4前瞻性。5可操作性。

 

●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设立(原本章第四节)

一、广电事业的主体资格。

1仅由县、不分区的市以上的人民政府广电行政部门设立(教育台由市、自治州以上的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设立)。禁止级别不够的机构;禁止上述系统之外的任何单位个人、任何形式参与。

2.符合国家广播电视事业的建设规范和技术发展规划;要具备广播电台、电视台设立的必要条件。如人才、技术设备、资金、场所等。

二、设立的审查批准。国务院广播电视行政部门主管。防止重复建设,多头批台。

三、无线电的分配。信道、波长、频率属于国家公共资源,由广播电视行政部门管理。

 

第五节  政府对广电传播的调控

一、广播电视节目的审查制度及标准 《条例》规定了制作、播放广电节目的审查制度。

1节目必须由广电台,或经批准的制作经营单位制作。

2电视剧制作单位必须取得制作许可证。

3境外节目,必须经国务院广电行政部门或相关授权机构的审查批准。

4节目按《条例》等播前审查,重播审查;

5禁播 反动、淫秽、迷信或其他禁载内容。

 

二、新闻自由与媒体内容的管制

1.政府在媒介管制中的地位。

西方传播学界对于政府机构在媒介管制中的地位问题主要有两种理论流派:

市场经济论(theory of market economics)。认为传媒本质是经济实体,受市场规律调节,政府一般不干涉其传播内容,但可通过市场经济调节作用来调控。(为保护言论自由,政府丧失大部分监控职能。如1997互联网传递色情材料的“通讯通话法”的推翻。)

社会价值论(theory of social value)。认为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众利益,政府应当担任主动、积极的角色,形式对传媒的监控和调节。

 

2.政府对大众媒介的管制模式。

对节目内容的管制。西方政府对媒介内容的管制分三个途径:事前限制、事后惩罚、强制发布。

对市场结构的管制。如进行资源配置的管制。

 

第六节  广播电视节目的管理内容

一、规定或提倡播出的内容。

1.舆论引导及精神文明建设。2必转播的节目。3法律规定必播出的节目。4更正性内容。5语言文字规定。

二、限制播出的内容。

1.特定节目比例和播出方式。如每天境外电视剧不超过总时间25%;广告不超过总量15%。

2.著作权使用。

3广电广告的限制。内容、形式;制作、播出、发布等。

4.特定内容的新闻报道。保密、灾情、突发、司法、弱势群体等。

三、禁止播出的内容。

1.一般原则。危害统一、安全、利益、团结;泄密;侮辱诽谤;淫秽迷信暴力;其他。

2.特定广告。烟草;特种药品;性病治疗等;非正式、内部出版物;其他。

3不具合法资格的主体制作的节目。

 

第七节  广电事业管理的法制化进程

●历史与现状

一、历史。20c80s初开始。经历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80-85。筹备。

2.初步发展86-90。基本完成法制机构的成立健全;法规、政策等文件的整理。

3全面展开91-今。颁布一系列法规、规章,管理法规体系形成;为广播电视法律制订做准备。

二、现状。

成就:1.建立健全了相应的法制机构。

2开展了广播电影电视法规的整理工作。

3起草制订颁布一系列法规,基本形成管理法规体系。

4加强立法工作的系统规划,为立法更加规范、科学。

不足:层级不高,缺乏总纲性法律;体系尚不完善;法规政策界限模糊。

三、发展趋势。加速法制化进程

1.加强立法工作,建立完备的广播电影电视法律体系。

2加快对现有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清理。(重申、修订、废止,协调统一)

3加强管理,严格执法。

4.对境外法制体系的借鉴。

 

第八节 广电事业管理法制化的思考

一、《新闻法》《广播电视法》等立法的困难。

我国长期管理薄弱、立法滞后。《条例》出台后广电管理法规体系初具雏形。《新闻法》《广播电视法》事在必行。但对媒介的管制与宪法言论自由等内容的匹配等困难,阻碍了法律的出台。

需要对媒介社会性和商品性双重属性进行界定,平衡这双重属性。可将媒介界定为两类,一是政府经营的媒介,主要执行媒体社会责任;而是商业性媒体,在法律范围内执行传媒功能。

 

二、新闻自由的界定。

 

三、科技对广播电视立法的影响

科技发展迅速,立法明显滞后。出现无法可依或法律滞后限制发展的情况。不断修订。

如何充分考量科技发展前景,制订更加具有前瞻性的法律,尤为重要。

 

四、广播电视行政部门的机构和职能

97《条例出台》,98改革方案:广电传输覆盖网规划建设管理职能归为信息产业部;广播电影电视部改为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见P290图。

1.使得《条例》权威性有所损伤,面临修改或重订。借鉴意义:要充分兼顾的原则性、稳定性,与前瞻性、灵活性的统一,避免朝令夕改。

2.实行设备基建管理和节目宣传管理的分开。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媒介传播功能的充分发挥,但也影响广电的统一管理。

 

 

第十六章  职业素质                                                                                                                                

● 广播电视从业者的社会角色与角色意识  P349

一、广播电视从业者是职业人和社会人的统一。

1.对遵守职业道德,不应以牺牲人类高尚的道义和良知为代价。而对于不涉及或较少涉及人类社会道德伦理、文化精神的领域,或是一时难以定论、无法达成共识的复杂事件,可只做事件的客观目击者而不介入其中。

2. 职业人和社会人的矛盾,往往体现在对新闻价值、轰动效应的追求,以及对社会道德、社会文化规范的尊重上。不能只求新闻的轰动效应而不顾社会效益,要充分尊重采访对象。

3.新闻传播的文化功能具有显性、隐形的双重性。从业者在新闻传播的双重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表达的内容,还要重视表达的方式,因此在言谈举止、个人形象方面都应当是高度职业化的。

 

二、广播电视从业者的意识  

1导向意识。2精品意识。3责任意识。

 

●广播电视从业者的知识与能力素质   P352

1.政治素养。2.知识能力素质。3.专业素质。

●广播电视从业者的情感与意志修养

1.充满激情。2保持良好心态。3善于情感诉求。4磨练坚强意志。

 

 

第十七章  互联网络 与 传统广播电视                                                                                                                                

第一、二节 因特网的特点、功能、发展历史(参考网络传播学)

●我国因特网发展历程

我国是世界上第71个成员国。特点是起步晚、发展快、后劲足。

1.1989我国第一个分组交换网ChinaPAC建设完成。同时开通北-纽,北-巴黎两条国际线路。

2.90年代中国着手建设骨干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和连入因特网的工作。1994中科院、北大、清华联组的NCFC网接入国际互联网,建立中国最高域名.cn。

3.1995国家正式开通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实现商用民用。

 

第三节 因特网对广电业的影响(宏观)

●因特网对广电业的影响

一、网播 略具雏形,必将对广播电视传播模式造成冲击

二、网络并不能完全取代广电

三、两者相互渗透成为媒介发展的大趋势

综上,因特网对传统广播电视产业造成巨大冲击。但也不能完全取代广播电视业。二者相互渗透融合成为发展趋势。

 

●传统广电业如何应对因特网

一、从业者应 正视因特网的渗入,积极融合,完善自我

二、积极实现技术革新,实现真正的网播

三、防止因特网使用中 可能出现的问题。(色情、暴力等)

 

第四节Internet与广电业务(微观)

一、利用Internet参与广电节目。

二、利用Internet技术制作广电节目。

三、网上广播电视Webcasting

四、利用Internet进行视听调查。

 

第五节 因特网新闻媒体

一、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

二、网络媒体 新闻传播的特性

三、网络媒体 舆论机制 探讨

 

 

补充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

1980特德.特纳创办,总部亚特兰大,在世界各地设有多加分设。

通过美国国内通信卫星向美国各地有线电视网提供新闻,85年向欧洲传送节目。1992海湾战争后达到巅峰,一度有线电视新闻市场占有率超过90%。有国际新闻频道,财政经济新闻频道,体育新闻频道,娱乐新闻专业节目等。

特色: 

频道定位为最彻底、最即使的向全世界的观众现场报道世界新闻。

1.CNN开创全球首个24小时新闻频道。改变了观众长期在固定时间收看固定长度新闻节目的习惯,培养了观众随时打开电视看新闻的新习惯。

2.注重现场直播。CNN提供的是即时、现场、连续的新闻服务;对全球的新闻时效观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如直播挑战者号爆炸;海湾战争(唯一一家被允许留在伊拉克的国外新闻机构);911等。

 


成功学员

Successful students
  • 王庆杰中国人民大学
  • 何娟南京大学
  • 吴文聪中国政法大学
  • 李佑哲中央音乐学院
  • 王振清华大学
  • 伍厚至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