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六

发布时间:2016-06-24 16:06 分类:初试经验

1、        于右任与“竖三民”报

于右任:陕西三原人,1906年东渡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

1900年,于右任出版诗集《半哭半笑楼诗草》。

《神州日报》  1907年4月2日在上海创刊,于右任创办,为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大型日报,出版80天后报馆被焚,于右任退出了该报。

《民呼日报》  1909年5月15日在上海公共租界创办,于右任创,旨为“大声疾呼,为民请命“。后因揭露贪污救灾赈款9月8日被迫查封。

《民吁日报》  1909年10月3日,于右任在上海法租界创办,因揭露日本企图夺取满洲铁路筑路权、控制东北的阴谋,11月19日被查封。

“吁“的三层含义:挖掉双眼,仍要关注民生;出自于右任之口;不许大声疾呼,我便长吁短叹。

《民主报》  1910年10月11日,于右任又办了《民立报》,聘宋教仁为编辑,另外还聘了章士钊、叶楚伧、张季鸾等。

1911年7月,领导长江流域革命斗争的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后,《民立报》成了该总部的机关报和联络机关。

由于《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三份报纸都是于右任创办,报名都以“民”字开头,创办时间有相互衔接,史称“竖三民”报。

2、《大江报》和“大江报案”

1911年1月3日,詹大悲投资创办了《大江报》并自任编辑,为革命团体文学社的机关报。

特色有二:以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为读者对象;言论大胆。

1911年7月17,《大江报》发表何海鸣撰写的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7月26日,又发表黄侃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8月1日,鄂都瑞徵以“淆乱整体,扰乱治安”为由查封大江报关,逮捕詹大悲、何海鸣自动投案,二人各服刑18各月,史称“大江报案”。

2、        官报的发展

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创办官报,控制新闻舆论,抵制民办报刊的影响。

1902年,直隶总督兼署理北洋大臣袁世凯在天津创办了《北洋官报》。

1903年,江苏总督兼南洋大臣督办闯了《南洋官报》。

    1907年4月23日,清政府正式设立官报局,11月5日,《政治官报》在北京创刊,为中央政府机关报,1911年8月24日更名为《内阁官报》,改组为公布法律、命令的内阁机关报。

3、        新闻业务的大发展

在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期间,新闻业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多数报刊由近代形态发展成现代形态的报刊,结束了“报”“刊”不分的时代。

内容上:报纸已具备了现代报刊的四大要素,新闻、副刊、评论、广告。

新闻报道真正成为报纸的主角,新闻报道的数量增大、面扩大、体裁增多,“通讯”出现,对突发重大事件发“号外”,新闻摄影技术广泛应用。

评论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时评”著名的有《神州日报》的“时事小言”,《民呼日报》的“公言”等。

著名的文艺副刊有《申报》的《谈自由》,《新闻报》的《快活林》等。

在形式上,结束了“报”“刊”不分的时代,以前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和新时期的《时务报》都是书册式的报纸,19世纪50年代后,《循环日报》和《上海新报》开始用单张印刷,但还是由右到左上下直行编排方式,1898年,《时务日报》开始用机制白纸两面印刷,分版分栏编排,1904年,上海《时报》将报纸分为4版,拟标题、发时评、字号多样。

自由新闻体制的建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成立,革命党人通过立法手段保障人民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制。

1912年3月11日颁行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新闻法治原则,标志着自由新闻体制在中国的建成。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发布《中华民国暂行报律》,一经发布立即遭到新闻界的一致反对,3月7日,章太炎撰写的《却还内务部所定报律议》一文在《大共和日报》上作为社论发表,对《暂行报律》加以批驳,3月9日,孙中山正式发布《大总统令内务部取消暂行报律文》。

正面影响:加深了人们对言论出版自由权利不得滥用法律加以限制的认识。

负面影响:放弃了革命政权对新闻事业必要的管理与约束,为敌对政治力量利用报刊破坏革命提供了方便。

 


成功学员

Successful students
  • 王庆杰中国人民大学
  • 何娟南京大学
  • 吴文聪中国政法大学
  • 李佑哲中央音乐学院
  • 王振清华大学
  • 伍厚至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