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新传学考研经验之专业课篇

发布时间:2016-04-23 14:04 分类:初试经验

7月底定下南大后就在淘宝上买了参考书,我正式开始复习是在8月3日。由于前期择校耗时甚久,因此我复习得比较晚,后来的压力也是比较大的,在此我建议大家还是及早复习,早做准备。那时我刚回学校,由于自习室闭馆,我是在寝室复习的,没有空调的夏天闷热难耐,每天吹着电扇一个人在寝室学习,室友回家的回家,实习的实习,每天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只有孤独与我为伴。因为刚刚开始复习,加上天气炎热,所以复习总是进不了状态,每天的自习时间差不多也就6个小时。8月一个月看完了《传播学基础理论》和《广播电视概论》,《现代广告学》也差不多看完了一半。但谁曾想到,8月底南大2012年招生简章出来后一看,南大传播学今年居然换书了!而且很不凑巧,我看的《传播学基础理论》和《现代广告学》都更换了新书,也就是说我整整8月份,实际上有效看完的参考书也就只有一本《广播电视概论》。

  这场换书风波的确很考验人的心理素质,本来我复习开始得就很晚了,那个时候有的研友已经看完一遍参考书了,有的甚至都开始做笔记了,而我看了3本书居然有2本都“作废”了,还有7本书等着我去看。但越是在这个时候,就越是考验人的心理素质。我迅速在网上重新网购了新书,挺淡定地安慰自己:换书这种事谁都不想,但既然发生了,那也就只能接受了,而且换书影响的是所有的人,又不是只影响我一个,这个时候就看谁的心理素质好了。

  考研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孤军奋战,因此遇到挫折困难一定要学会自我宽慰和疏导,因为除了你自己,没有人有义务来帮助你,你要做你自己最好的朋友。考研须自立,做人当自强。换书风波,加上后来推免名单出来后发现今年传播学学硕的推免生居然多达14个左右,实际上留给统考的大概只有8个名额(今年传播学学硕不含推免生和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最后实际录了9个),这些事情我觉得都是对自己的一种考验,看你能不能把化危为机,能不能从焦虑中看到希望。

  9月份开学了,自习室也开了,于是我从寝室转移到自习室复习,9月份一个月看完了《中国新闻事业史》《广告策划与创意》和《网络传播概论》。在这里我要说一下,所有的参考书我买的都是指定版,新版我没买也没有时间去看。有同学问我是买新版还是买指定版,我个人的建议是:尽量买指定版,如有时间可以参考新版。为什么呢?大家想啊,既然都有新版了,为什么南大还要指定老版呢?指定某版书不是没有原因的。而且新版老版内容可能不一样,以《广告策划与创意》为例,指定的2006版有657页,而新版2011版只有280页,这中间差了377页呢!所以,建议大家不要自作主张,以为有了新版就无视南大指定的老版。老版看完了,你再去找来新版,看看有什么更新和变化这是可以的,但复习的内容,一定要以招生简章指定的为准。

  我看书看得很慢,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看的,这么做是为了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看一遍书顶两遍用,避免走马观花只留下浮光掠影,最后导致看了和没看一样。第一遍看书时我没有做笔记,也不强求自己记忆,一切以理解为主,重在思考。有同学说,看书很痛苦,有没有什么办法。其实,我看书的时候感觉还好,我觉得,如果你是真的喜欢一个专业的话,看书的艰苦是可以被兴趣所折服的。我看书的时候并不感觉痛苦,可能是因为我不是为了看书而看书,也不是把它当成一项任务想着尽快把书看完,而是真的抱着求知的心态去看。而且有一点要告诉大家的是,我看书是史论和业务交叉着看,这样可以保持新鲜感和阅读兴趣,避免同质的内容引起枯燥感,进而保持学习效率。

  在看书的过程中,我会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书,有些内容能够引起我的共鸣,有些内容能够给我启发,也有些内容我也不尽然同意,但我会去想书上为什么这么说,有没有可以吸取的地方。总体上南大指定的参考书我觉得都还是很不错的,南大很多老师的观点我也比较认同。关于读书我想说的是,大家看书时一定不要唯权威马首是瞻,你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多试着用书上的理论来解释社会现实问题,善于学以致用,学会用专业的眼光来理解和阐释社会现实,这才是真的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千万不要死读书、读死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看再多的书也不过是让别人的思想来统领你自己的脑袋而已。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是你自己的,才能记得深记得牢。

  正因为看得仔细,所以我第一遍看得也很慢,十月有意识地加快了看书进度,很快就看完了剩下的四本:《外国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理论体系研究》《大众传播学》和《媒介管理学》。到10月18日所有的参考书正式看完了第一遍。那时身边很多考研的同学早就复习完第一轮了,有的甚至开始做笔记开始背诵了,而我才刚刚看完第一遍书。心理有点小着急,但总体心态还是比较淡定,因为我一直坚信走好自己的路就行,不必和别人比较,按自己的计划来。

  考研第一阶段基础期的主要任务就是看完一遍参考书,从8月3日到10月18日一共自习了60天,根据自己统计的学习数据,日均自习时间差不多6个小时(纯粹学习时间,下同)。第一轮复习结束后,我还专程去了一趟南京,在南大鼓楼校区走了走,晚上站在北大楼前,我在心里对它说:南大,我还会回来的。对南大许下了诺言,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鼓励吧。从南京回来,差不多就10月下旬了,因为第一轮复习刚刚结束,第二轮还不知如何展开,所以我又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来休养生息、调整计划,也利用这段过渡期开始整理南大传播学历年真题,并收集整理了北大、清华、人大、中传、复旦、武大、浙大、厦大八所名校历年新闻传播学真题,作为考研复习的横向参考。虽然后来由于时间紧迫,对这些辛苦整理的资料未能充分利用,但在整理的过程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说到真题,其实网上都有的,我自己就是在网上找的,很多同学自己不去找,开口就向学长学姐要资料,这种懒惰心理在考验过程中真的要不得。我个人认为,你既然爱南大,你就应该诚心实意地付出你的努力,从查找资料到备考复习,这些都需要你自力更生,即使是要寻求帮助,也应该是在你努力无果的基础上,总想着不劳而获,试问南大又怎会被你的一片诚心所感动呢?你自己又如何成长和收获呢?大家都是成年人了,不要再把自己当小孩子了,想要啥东西第一反应应该是自己主动去找,而不是张口伸手留邮箱要资料,没有针对任何人,我自己也是过来人,所以大家的心情我能理解,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是更美好更有成就感吗?当然,网上的很多真题有很多都是回忆版,不一定准确靠谱,所以建议大家多下载几个版本仔细辨别,可能的话最好通过其他渠道加以校对,综合整理。

11月正式进入第二阶段强化期,在强化期专业课主要就是做笔记,顺带看第二遍指定的参考书。当时我比较纠结的一个问题是,笔记到底是手写还是用电脑打字?手写记忆可能比较深刻,而且做完后看着自己做下的厚厚一沓笔记,应该会挺有成就感。但问题是我的复习时间已经不多了,那时候距离考研也就两个多月了,而我才刚刚结束第一轮而已,我的复习任务相当繁重。而且我个人不是很习惯手写的笔记,不方便后期增删改动,也不符合我历来的复习习惯。但是,如果用电脑打字,难道我每天都要背着几公斤的笔记本电脑去自习室吗?在自习室打字会不会影响到别人学习呢?这个问题我纠结了好多天,最后总算下定决心,为了抓紧时间,就用电脑打字做笔记,复习地点选在寝室。

  在很多人看来这好像不靠谱。在寝室复习?还每天接触电脑?有没有搞错?暑假在寝室复习也就算了,那时只有一个人,环境很安静啊,现在可是开学哎,不考研的室友在寝室里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影响到自己怎么办?自己在整理笔记的过程中控制不住上起网来怎么办?是的,这些都是困难,每一个都不容易克服。但所谓“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为了及早做好专业课的笔记,在寝室复习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好在这一两年来我的适应能力在锻炼中增强了不少,寝室的环境总体上也还可以,我个人学习时也比较专注,可以连续几小时学习不受打扰,加上我自己不怎么玩大型游戏,所以当室友在寝室玩得热火朝天时,我仍然做我的笔记,没怎么受影响。

  另外,在做笔记的过程中我的电脑也是保持联网状态的,因为我觉得自己在学习时的自控能力还行吧,目标感很强,学习的时候就不会想着玩,联网是为了方便做笔记的时候可以查点资料,做一两个小时笔记,也会上一会儿网休息一下,那时每隔几天还会看上一部电影。我感觉我的复习过程一点都不像其他同学那样,早出晚归坚守自习室,我那时甚至打趣自己说,和其他同学比起来,我觉得自己压根儿就不像个考研的。但是,玩笑归玩笑,我自己心里清楚我的目标是什么,玩归玩,学习仍是最重要的事情。在这里我要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自治”,考研成败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在于个人的“自治”能力和效果,在这里我是把地方自治的概念运用到了个人身上,“个人自治”包括时间管理、计划制定、目标执行、自我控制、自我激励等等,是一个人管理自己、发展自己的能力,内涵很多,大家可以自己理解一下哦。

  强化期我一共花了43天,才把指定的8本参考书的笔记全部做完了。新换的《媒介管理学》和《广告策划与创意》网上没有前人的笔记可供参考,所以只得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地用电脑打,自己根据书本以及其他资料提炼重点内容进行整理。其他的参考书,我是根据网上已有的笔记,自己进行整理改编,经过添删增改,补充更新,到最后基本上符合了我个人的复习风格和习惯。

  有同学问应该怎样做笔记?我的方法是,根据历年真题把握重点内容,把书上的“废话”去掉,按照答题的模式来组织概括性的语言,适当延伸展开,方便后期记忆。什么是“废话”,在我看来诸如列举的例子、引用的法律条文等等,这些大都是没有必要背的,笔记做出来是为了方便第三轮背诵记忆时用的,所以务求精炼。但也不能过于精炼,求精的同时也要求全,要尽量照顾到所有内容,也就是既要全面,同时也要抓住重点。我的笔记基本上是按照参考书的脉络来整理的(媒介管理学除外,是按照题型来整理的),在整理笔记的过程中,相当于把书看了第二遍,而且把历年考过的真题融进了笔记,这样下来既全面同时也抓住了重点。

  有同学问要不要买笔记?作为过来人,我想说的是在网上买笔记要慎重,有的专门卖考研资料的卖家为了防止买家盗印以保持自己的生意,部分资料采用红底纸张印刷,非常影响阅读,而且资料的质量良莠不齐,难以保证。我的个人建议是:如果你有精力和时间,完全可以自己做笔记,如果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或者感觉抓不住重点,可以考虑购买已经考上的学长学姐的笔记。学长学姐的笔记可以借鉴参考,但最好能够结合学长学姐的笔记做出你自己的复习笔记,因为你的笔记更加符合你的复习习惯,而且在借鉴别人的复习思路的基础上自己做笔记也是取人所长、补己所短的温故知新的过程。

  第二阶段强化期实际上自习了43天,结束时已是12月中旬。虽然这一阶段我主要是在寝室自习,但我的自习时间却有了大幅度增加,基本上每天都有学习,日均自习时间已从基础期的6小时升至强化期的8小时13分,这才总算是有点考研人的样子了。所以,在哪复习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一颗想要学习的心、强大的抗干扰能力以及个人自治能力,环境不太差就行了。当然,在寝室自习充满各种诱惑,缺乏强大内外因条件的人请勿模仿。

  12月16日,第三阶段开始了。由于“冲刺”这个词在我看来不仅俗气而且让人紧张,所以我把这最后的阶段取名为“冬日大作战”,感觉比“冲刺”浪漫多了!那时距离考研只有22天了,也就是差不多三个星期左右,而我还一本书都还没有开始背……那个时候确实是有那么一点着急了,后来听有的同学说自己从9月就开始背了,顿时感到自己真是淡定得可以……

  22天的时间肯定不能充分展开了,我那时基本上是每本书3~4 天左右吧,背不完就放下,接着背下一本,中间有时间再回头背之前没背完的,有的书根本没背,比如《媒介管理学》和《新闻理论体系研究》。《媒介管理学》我最后看了一遍笔记,留下了一些印象,以理解为主;《新闻理论体系研究》我就只是看了一遍书,整理笔记的过程中顺带复习了一下;其他的书,以真题为指南,背诵记忆考点、重点和热点。像外新史,我就把十几年来的真题答案自己全部整理出来了,没有时间完整地看笔记,就背自己总结的十几年来考过的真题的答案与专题。后来12月下旬还买了一本圣才考研网主编的《新闻传播学(笔记与考研真题详解)》,这本书很不错,相见恨晚呐,总结了很多名校考过的真题,而且部分真题还给了参考答案,适合整理笔记、背诵记忆时作为参考。虽然没来得及细看,但最后复习时也有翻一翻,今年新闻传播史论简答题第一题“奥克斯接管《纽约时报》后的新闻政策”,我记得就是在看这本书时翻到了“纽约时报”,感觉《纽约时报》比较重要,于是就背了一下名词解释,名解里恰好有讲到奥克斯,虽然内容不多,但至少我留下了印象,足以让我在简答时发挥了。所以说,这也叫随缘吧,你不经意间看到的一个知识点,后来就帮到你了。所以说,大家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博观约取、厚积 薄发哦。

  下面讲讲8本书具体怎么复习吧。
  通常而言,前面四本是新闻传播史论,后面四本是传播业务,但是考试时出题是有交叉的,史论部分偶尔也会有业务题目。

  《大众传播学——媒介与人和社会的关系》这本书上编主要以理解为主,理解的时候万一想不清楚就在现实中找找例子吧,结合现实案例来理解书上的内容,或许能够让你豁然开朗。下编要好好记忆,因为下编都是一些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另外,下编虽然总结了以前指定的《传播学基础理论》的大部分内容,但我感觉理论方面不是特别系统,有一些基础知识可能略过了。所以,跨专业考研的同学,我给你们的建议是,一定要打好基础,掌握学科的基本框架。如果初看这本书感觉有难度,可以先看看陈力丹的《传播学是什么》或者郭庆光的 《传播学教程》,前者通俗易懂,可以作为入门级读物,后者比较系统,可以帮助你建立传播学的基本框架吧。弄懂了传播学到底是什么,建立了传播学的基本框架之后再来看段老师写的《大众传播学》,或许你就能更好地理解了。总结一下,对于这本书,上编以理解为主,记忆为辅,下编重点知识要背诵记忆。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指定的是黄瑚的第一版,这本书与方汉奇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版)比起来,我个人感觉黄的书更像是一本故事书而不是教科书,方的书更加系统,语言更具概括性和总结性,更适合作为教材,而指定的黄的这一版个人感觉读起来或许很有趣味,但不容易抓住重点,概括性和总结性不太强。大家复习的时候最好以指定的参考书为主,有时间可以参考一下其他学者的书。至于版本,就新闻史来说,个人猜测版本对于知识的影响应该不是很大,毕竟历史的基本结论不会因为版本的不同而有大的改变,我是复习的指定版,第二版没有看,所以也无法比较哪版更好,同学们自行决定吧。
 《外国新闻传播史》看似很厚,其实复习还是比较简单的,抓住总论篇、英美法俄日德加等几个主要的国家以及终篇就差不多了。纵观1994年~2012年17年(2003-2004年为文史真题,略)的外新史真题可以发现,南大几乎从来不考偏难杂怪的题目,一些小国家也从未考过。但在复习的时候,我还是全部都看了一遍。再一次重申,看书不能有侥幸心理,否则吃亏的是你自己。既要全面以
防万一,又要抓重点避免平均用力。另外,这本书细节很多,要注意掌握宏观脉络,不要拘泥于细节之中不可自拔,全面的同时记住抓重点。

  《中国新闻理论体系研究》这本我就看了一遍书,最后也没时间背,近几年这本书考的书上的原题很少,复习时以理解为主吧。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这本书我第一遍复习时还是8月份,第二遍看时已经是12月做笔记的时候了。这本书结构比较清晰,相信大家看看目录就会明显感觉到整体框架吧。研究分析一下真题,可以发现很多章节总是反复考,很多章节这么多年基本没怎么考过。孰轻孰重,分析分析真题,自己心里也就清楚了。

  《广告策划与创意》这是一本大部头的书啊,指定版有六百多页。新换的这本《广告策划与创意》的优点是讲的很通俗很详细,而且指定版还有不少案例,每一章附有资料研讨,感觉可以增长不少知识。有点厚,但看起来比较轻松,全书的结构也还是挺清晰的。

  《网络传播概论》这本书2012年换成了第四版,新增了不少知识点。像今年考的UGC、 三网融合在第四版序言里都有提到哦。我看书很细,每一本书基本上都从序言的第一个字开始看起,一直看到后记的最后一个字。看书一定要仔细哦,千万不要以为是序言就不用看了。像网传这本,通过看序言,你能清楚地看到每一版都增加了哪些知识,在哪些方面有更新改动。所以还是那句话,复习要脚踏实地,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媒介管理学》比起前面7本,这本书的章节算是比较少了,但复习起来并不容易。毕竟与管理学结合起来了,可能有的同学会觉得这本书有些地方看得不太懂,尤其是一些管理学专业的知识。尽量理解吧,如果实在理解不了,就自己上网或者找几本管理学的书查一查。重点掌握媒介与管理结合的知识吧,即管理学在大众传媒中的应用吧。毕竟咱们考的是传播学不是管理学啊,复习也是要有重点有针对性的。

  基本上专业书就说完了。有同学问我要不要看别的书和老师的论文,还有同学请我推荐一些专业书和网站。
  老实说,由于时间关系,我自己复习过程中专业方面没有怎么看别的书,老师的论文看的也不多,专业网站如传媒学术网等等有上过一些吧,但感觉对考研也没多大帮助。我个人是以南大指定的8本参考书为基准复习的,当然,考试的内容肯定不会局限于这8本书,重在个人平时的知识积累和思考,所以如果你的时间很充足,在掌握好指定的参考书之后,看看别的专业的书、老师的论文,上上传媒学术网等之类的专业网站也是可以的。

  但是,不管你看什么,我觉得自己的思考是最重要的。虽然我在考研初试复习期间基本上没什么时间看期刊杂志、老师论文或其他的专业书籍,但平时我会经常上网,关注时事,了解业界、学界的最新动态,用专业的眼光和思维来解释和思考现实社会,时不时还会动手写一写文章和评论,我觉得这对我的帮助很大。哪怕我没有时间看别的专业书或论文,我自己也可以用我已有的知识以及自己的思考来答题。

  所以,我建议大家考研一定不要封闭自己,不说每天都要上网,至少隔几天或者一个星期应该上一下网,看一看报刊杂志,和别人聊一聊天吧,这既是一种放松和休息,也是开拓视野的机会。尤其是我们学的是新闻传播学呢,三天不上网你就可能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像今年考的“政务微博”,老实说,和其他很多灵活的题目一样考前我基本没有怎么准备,但我在上网的过程中有关注过一些政务微博,也恰好知道一些案例,于是考试的时候就结合书上已有的关于微博的知识,灵活地自由发挥了。如果你从来不玩微博,没看过相关的资料,也没有过这方面的思考,那请问碰到这道题你怎么办?所以啊,基础知识必不可少,但考研不是死读书或者会背书就能够解决的,考研更多的是考个人的学识积累和综合素养,因此,平时的思考和积累非常重要。

  今年实际上真正靠背诵能够解决的题目所占的分值并不是很多,考研不是大学期末考试,不是你背一背重点就能突击过去了。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我想这句话对考研也同样适用:汝果欲考研,功夫在平时。对于专业课的复习,我给大家的建议是:首先,要扎扎实实掌握指定参考书的内容,既要全面也 要抓住重点。其次,要多关注时事,了解学界、业界最新动态和热点问题,多用专业眼光来思考社会现实,学会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三,不要闭门造车,要多和 师友交流,多思考,把书读活。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多看看期刊杂志、老师的论文和其他学者的书,尽量多积累。最后,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复习专业课一定要 抓住真题,我自己搜集整理了1994年~2011年所有的传播学真题,又通过在网上买的资料进行了多方校对,基本上也就误差不大了。通过研究真题,我总结了南大传播学的考试规律,发现了每本书的重点以及常考的知识点,为复习指明了方向,使我在复习过程中事半功倍。

  有同学会问,90年代的真题都那么久远了,书都换了,看了有什么用?
  如果你有这种想法,如果你只打算复习2005年以后的真题,那么,如果你是2012年考研的话你可能就要吃亏了,让我们来看看2012年新闻传播史论的真题吧:名词解释里的“拒检运动”1997年考过原题,“NHK”1995年考过原题,论述题第1题《申报》1994年考过原题,这加起来就有35分90年代考过的原题了吧?这还不包括那些能和90年代的题沾上边的。怎么样,还觉得90年代的题目无关紧要吗?

  对于史论来说,90年代至今的题目都有价值,即使换了参考书,新闻传播史论重要的知识点是不会换的,这一点和业务有所不同。传播业务我也整理了1994年~2011年的题目,但最后也就主要用了2005年~2011年的,为啥?因为业务是新的是活的是随时在变化的,这和史论是不一样的。所以业务可以主要看2005年以后的真题,而且业务的真题价值相比以往也有提升。如果没记错,今年是第一年也是自2005年以来唯一一年传播业务考了10分的原题,即广电的两道名词解释“广播电视板块式节目”2010年才考过名词解释(“板块式节目”),“窄播”2005年考过原题。而且《非诚勿扰》节目2011年的史论科目的评论题刚刚考过。所以传播业务也要重视真题。

  直到考研,我才深深明白什么叫“厚积薄发”。
  我之前一度想不通,厚积为什么要薄发?厚积为什么就不能厚发?经过考研才明白苏轼所说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深刻含义。考研指定了这么多参考书,可能一本书只考几个知识点,甚至根本没有考到,但你在复习的时候却不能因为它以前不考就掉以轻心,不认真复习,为了把恰好考到的那一题答好,你得准备一百道一千道,尽管它可能最后只考一道甚至可能一道都不考,你也得认真做好准备,一时的偷懒可能就意味着要多花一年的青春做赌注,请问有谁输得起吗?这就是为什么考研来不得侥幸心理,上帝喜欢捉弄那些总想着走捷径的人。有时候,看起来最笨的方法或许最简单,看起来最远的路或许最便捷。所以,大家一定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复习,把指定的参考书掌握透彻,在此基础上扩展延伸,充实提高。

  最后说一句,专业课我没有报任何辅导班,也不知道效果如何,有无必要报班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具体分析吧。关于专业课,说的已经够多了,就说到这儿吧。大家自己好好体会,在复习过程中认真总结提高吧。

成功学员

Successful students
  • 王庆杰中国人民大学
  • 何娟南京大学
  • 吴文聪中国政法大学
  • 李佑哲中央音乐学院
  • 王振清华大学
  • 伍厚至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