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网络传播概论一

发布时间:2016-06-24 16:06 分类:初试经验

网络传播概论

 

绪论,总述。
第一单元(1-3章),基础知识。介绍互联网的历史、传播原理、传播方式。 

第二单元(4-7章),传播学原理。网络传播的特征、信息使用方法、受众心理、网络传播的革新意义。

第三单元(8-11章),意识形态。分析网络传播的政治、伦理、法律内涵。  

第四单元(12-16章),应用。网络新闻、出版、广告、文娱、社区发展等。

 

 

   绪论                                                                                                   

第一节 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

也称后工业时代、网络时代。信息时代是一种社会环境,以创造信息和享受信息为主要特征。在这种环境下信息是核心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信息时代的基础是网络。信息网络技术的发生与发展,涉及光导纤维、电脑技术、电脑网络、多媒体、数字化技术、因特网等。网络在整合一系列信息传播新技术的基础上迅速崛起,成为信息时代最重要、最具潜力、国际化的信息传播系统。并迅速向第一、第二产业渗透。

 

●互联网

英文Internet,在我国也称 因特网、国际互联网、网际网路等。

从互联网发展过程和信息传播的角度看,Internet是媒介。如相对传统媒介它是新媒介(new media);具有数字化传播特点称为数字媒介(digital media);因具有广义的媒介平台效应被称为泛媒介(pan media);因诞生晚于报广电三大大众传媒,被称为第四媒介。

    1995美国联邦网络委员会从技术的角度提出定义:Internet是全球信息系统。1是全球性的,网上每台主机都需要唯一的地址。2主机按共同规则连接,可以进行通讯。3在前述技术基础上,Internet可以为公众和私人提供信息服务。

 

●WWW

·WWW(World Wide Web,万维网),简称web,是Internet的主干网。WWW将窗口技术、超文本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技术融合起来,通过统一的图形界面为用户提供文本、影像、声音等信息。是网络信息服务中使用最广、功能最强的信息系统。

·本质上WWW仅是Internet的一个系统。Internet的功能包括电子邮件服务、文件传输服务、远程登录服务、万维网服务。核心是万维网服务。但由于WWW最受欢迎、使用最广、功能最强,往往被认为是Internet的同义词。

·WWW起源可追溯到1940年。有人提出使用线索(trails)提供相应链接,以共享信息的构想。1965特德.纳尔逊(ted Nelson)提出超文本(hypertext)概念。1989提姆.本纳斯.李(tim burners-lee)提出WWW计划,推出世界首个所见即所得的超文本浏览器。1993美国伊利诺大学国家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NCSA发明WWW浏览器Mosaic。这是第一个能够支持图形、超文本等的浏览器,标志着WWW浏览器发展的新阶段。之后网景公司推出navigator;微软推出Internet explorer等。

·WWW随着Internet的普及,WWW迅速被应用于广阔的传播领域;同时WWW所赋予传播者、受众的信息查询和互动沟通的功能也促进了网络传播的发展。

 

 

第二节 网络传播 

●涉及网络传播的假说性定律:

 

一、摩尔定律(Moore’s Law)

1965英特尔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提出。在任何既定的价格水准上,单片硅芯片的运算处理能力,每18个月就会翻一番;同时价格则减半。

摩尔定律的提出是基于学习曲线原理。学习曲线认为,随着产出的增加,厂商不断改进生产,会导致单一产品的成本不断下降。最初在飞机制造业中发现。在网络中也得到了实践的验证。

 

二、梅特卡夫法则(Metcalfe’s Law)

认为网络经济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网络上联网的计算机越多,每台电脑的价值就越大,增值以指数关系变大。这说明网络产生和带来的效益将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而成指数形式增长。

 

三、马太效应(Matthew’s Effect)

指在一定条件和范围下,人类社会中优、劣势的积累过程是有偏向的,不管优势或劣势都会不断被强化。同样适用于网络事业发展,优势或劣势一旦出现并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不断加剧而自行强化,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垄断局面。马太效应反映了网络时代竞争的一系列重要参数:速度、领先、创新精神。

 

达维多定律(Davidow’s)

马太效应在网络的具体体现。认为进入市场的第一代产品能自动获得50%的市场份额。所以任何企业在本产业中必须第一个淘汰自己的产品。达维多定律体现了马太效应中的主流化现象,即由于消费者对于一些网络产品的使用产生习惯性,其消费行为显示出巨大的黏性。

 

四、吉尔德定律(Gilder’s Law)

美国激进的技术理论家乔治.吉尔德 提出。在可预见的未来,通讯系统的总带宽将以每年3倍的速度增长。随着通讯能力的不断提高,每比特传输的价格将呈现出下降的渐进曲线,并无限接近与零。

 

网络发展的四大定律,展示了网络自我膨胀的规模和速度等内在的规律,也揭示了其无与伦比的发展理念。即互联网自由、共享、探索创新的精神。

 

● 互联网精神 与价值方程

互联网精神,在终极追求上是自由、共享的精神,在过程表现上是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1.开放的互联网相信自由、免费、互助、合作精神。摩尔定律、吉尔德定律的终极表现。

2.马太效应、达维多定律表明,互联网鼓励探索与创新的精神,网络经济的制胜秘诀就是创新,评判标准主要是创意和速度。

探索与创新的精神表现在网络竞争的过程上。探索与创新导致消费黏性,黏性导致普及,普及导致边际成本无限下降,最终使得互联网的自由共享精神得以实现。这就是网联网价值方程。

 

 

●网络传播的内容和应用

从形式上,网络的应用可以划分为几个方面

一、网络新闻出版

1.网络新闻。实时性;受众导向性。

2.网络出版。指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下载等在线传播行为。领域包括利用个人电脑在线或下载阅读、按需印刷(Print-On-Demand, POD)、电子书(E-book)等。

二、网络文化艺术、娱乐、教育

三、网络广告、信息发布

四、网络社会生活1.网络影响社会交往。2.网络影响社会生活。

 

 

●公民新闻 

与web2.0的应用发展及其博客形态的崛起直接相关的主要传播议题,还有网络公民新闻的兴起。公民新闻(Civic Journalism )的概念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目前尚无权威性定义。与其类似的概念还有:公共新闻(public journalism),共产主义新闻(Communitarian Journalism ),参与性新闻(Participatory Journalism ),社区新闻(Community Journalism )等等。

 

“公民新闻”的英文概念一般有两个类型。

1.civic journalism公民式新闻。一般“指大众传媒以组织者、行动者的身份参与社区事务,倾听市民心声,寻找共同关心的问题并发起讨论,以各种方法吸引公众广泛参与。主体是大众传媒。

2.citizen journalism 可译成公民记者、市民新闻。维基百科解释,“公民新闻”也称为“参与式新闻”,它是公民在搜集、报道、分析和散布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行为。包括博客( blogs)、维客( wikis)、播客( podcasting)以及公民网等多种网络新媒体形式。所谓“公民”,是特指以往没有充分机会参与媒体专业运作的普通人。主体是非媒介从业的普通人,即网民。

 

公民新闻最初,是大众媒介积极地让受众参与报道实践。在网络时代、尤其是web2.0的应用时期,公民新闻从新闻联系公民,演化为公民参与新闻,再演化为公民支配新闻。从早期的“德拉吉报道”的个人实践,演化为如火如荼的以公民新闻为旗帜的网络运动,并因此诞生了数以万计的“公民新闻”网站。譬如:美国的一个鼓励普通人发布新闻的“NowPublic”网,正在成为世界最有影响的通讯社之一;从2000年开始起步倡导“每个公民都是记者”的韩国网站ohmynews.com被认为是公民新闻网站中最成功的典范。

  

网络公民新闻的价值在于填补信息的空白,打破信息的垄断,甚至可以抗击某些来自政府力量、传统媒体的压力,自然也足以威慑不良信息和虚假新闻。如近几年的“孙志刚事件”、“圆明园渗水事件”、“宝马案”、“黄静案”,以及近期的“华南虎事件”。网络已经在逐步取代传统通讯社的功能,而支持这一变革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就是网络公民新闻。在社会建构中,网络已经具有了毛细血管的功能,深入到整个社会的每一组织、细胞的深处,开始变身为全方位、全视角、全功能的社会广场。

 

 

 

 第一章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互联网在全球的发展

 

●互联网的产生

一、1969-1986年,互联网的产生和早期应用阶段。

一般认为,国际互联网诞生于美国军事网络ARPAnet(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阿帕网)。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网络非民用化,主要供计算机研究人员,军事部门人员和政府部门使用。

1974年,IP(Internet protocol,网际协议)和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形成。

 

二、1986-1995年,互联网的民用化和商业化阶段。

1986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利用ARPAnet的TCP/IP协议建立NSFnet。同时鼓励各界把自己的局域网与NSFnet相连接。互联网的雏形逐步形成,NSFnet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但此时的Internet仍限于共享NSF计算机和科技界相互交流的范围。

 

90s互联网进入商业化过程。1990年Merit、IBM、MCI联合建立非赢利性私人公司 先进网络和科学公司ANS(Advanced Network & Science, Inc)。1992年ANS建立的ANSnet成为互联网的主干网。1995年NSFnet停止运行。1998年美国宣布由非赢利公司 互联网域名地址分配公司INANN(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负责对Internet进行技术管理。

 

期间,万维网(World Wide Web)发展并成熟,极大推动了互联网的商业化和民用化。现在万维网成为互联网的主干网。

 

三、1995年以后,互联网继续发展和网上服务竞争阶段。

这时期,互联网日益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服务商(ISP)和网络内容服务商(ICP)成为新兴的行业,竞争激烈。在新闻信息的提供方面,这一时期是传统媒体向互联网渗透的活跃期。

此外,传统的媒介集团与新兴的通信、信息行业巨头合作,产生新的信息垄断集团。2000年,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传媒和娱乐公司——美国时代华纳公司被美国在线收购,这项交易被称为是“旧媒体的整合”,形成了覆盖所有媒体的“全媒体”集团。这意味着新时代传媒垄断的发展方向。

 

 

●互联网的发展

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5各目标:更大、更快、更安全、更及时、更方便。

有关互联网的改进,IBM提出“弥漫计算”理念(pervasive computing);微软倡导“.Net”战略;Intel提出“P-to-P”理念;中国联想提出“管道”计划(PIPES)。

 

学界认为计算机体系结构会向着两个方向发展,弥漫计算和 虚拟现实。这两个方式的共同点是,计算机与人的交互将是直接的、全方位的。

 

    从技术发展看,学界认为继Internet、WWW之后是GGG(great global grid,网格)。Internet实现计算机硬件的联通;WWW实现网页的联通;GGG实现互联网上所有信息资源的全面联通,包括计算自由、存储资源、通信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

 

第二节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因特网发展历程

1987年,钱天白教授负责的CANET(chinese academic network,中国学术网)项目研究。

1989年,我国第一个分组交换网ChinaPAC建设完成。同时开通北-纽,北-巴黎两条国际线路。

1990年,我国注册登记了中国顶级域名cn。cn域名服务器委托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运行。

 

90年代中国着手建设骨干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和连入因特网的工作。1994中科院、北大、清华联组的NCFC网接入国际互联网。我国是世界上第71个加入的成员。之后cn域名服务器开始国内运用。

 

1995中国电信筹建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的全国骨干网。标志我国互联网进入社会普及和应用阶段。1996正式开通,开始全国范围的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的服务。

1997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成立,行使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职责。同年完成与中国其他三个互联网(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金桥信息网的联通)。

特点是起步晚、发展快、后劲足。

 

 

●政策法规的发展

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部有关电信业的综合性行政法规。标志我国电信业改革进入新阶段。

当前商业网站分为两类  ISP网络服务商(指专为互联网用户提供线路接入等服务的机构或企业);ICP网络内容提供商(为互联网网站提供新闻、参考、音频、视频等内容的机构和企业)。

 

●我国网络发展的不足

1关于中国在网络时代的地位问题。仍落后美国等西方技术强国。尤其在核心技术方面,无论硬件、软件。中国绝大多数IT产业还没有占据前沿位置。

2网络传播的用户问题。人数多,平均率低。

3发展水平问题。网络功能服务;网站运营管理;国家宏观管理;法规法律建设等存在差距。

 

●推动网络传播发展的个案

德拉吉报道,斯塔尔报告,印尼排华暴乱,9.11恐怖袭击,孙志刚事件,芙蓉姐姐,中国网络第一案 黄静案,华南虎事件

 

成功学员

Successful students
  • 王庆杰中国人民大学
  • 何娟南京大学
  • 吴文聪中国政法大学
  • 李佑哲中央音乐学院
  • 王振清华大学
  • 伍厚至清华大学